國盛策略:若滯脹重來 何以應對?

發布時間:2022-03-06 16:28:26  |  來源:中財網  

俄烏局勢白熱化,資源品供應危機再起,全球通脹預期急升,主導了過去一周資本市場的定價。國內方面,本周末迎來政府工作報告的定調,對于后續行情將會產生何種影響?外部滯脹預期發酵下,又該如何應對?

政府工作報告對后續行情的影響:

1、經濟目標定在5.5%左右,貼近市場預期增速的上沿,意味著上半年穩增長訴求進一步增強;在下半年6%以上的潛在目標增速下,上半年信用底到經濟底的傳導將逐步打通,外圍擾動過后市場底部存在支撐。

2、實際赤字率不降反升,專項債額度維持不變,意味著財政并不缺錢,有助于打消市場疑慮。財政支出的目標規模已經明顯擴大,后期重點觀察基建項目對支出目標的支撐力度,穩增長板塊仍存在上行動力。

3、碳中和先立后破,雙碳目標更具彈性,意味著能耗政策將告別一刀切,正常的民生需求、穩定的工業生產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4、預計全年退稅減費2.5萬億,加大小微企業降負力度;多舉措增強消費能力,降低疫情防控對服務消費的影響,服務業的恢復將是實現就業目標、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支出的重要抓手,關注困境反轉下服務業相關板塊的配置機會。

俄烏沖突超預期,滯脹預期再度強化

首先,由于兩國是多類大宗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供應鏈危機→通脹預期上升→推漲美債利率;同時,期限利差反映出很強的衰退預期,這種避險+通脹的組合實際上就是滯脹預期升溫。其次,若歐美對俄制裁趨于長期化,則持續的高油價、高糧價將對全球尤其是歐元區經濟形成較大沖擊,雖然短期內中國或將受益于對俄烏部分產業出口替代的提升,但長期來看,成本逐步向內傳導以及海外需求回落之下,國內需求也會受到負面沖擊。最后,從俄烏開戰后的表現來看,美股表現優于A股優于歐洲及其他新興市場,國際資本回流美國的趨勢可能加強,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外流壓力增大。

應對滯脹,低估值可能是最小阻力

21年Q3國內滯脹預期持續升溫,至9月中旬保供政策開始轉向前達到頂點,期間呈現出了典型的滯脹配置特征:周期、金融>科技、消費,低估值>高估值,中證500>滬深300>創業板。本輪滯脹預期形成機制,與去年最大的不同,一方面在于地緣沖突扮演了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是由外至內的滯脹傳導。我們認為:其一,不論是何種情形下的滯脹,對于利率都存在制約,成長股的估值都存在壓力;其二,地緣沖突引發的滯脹預期,具有天然的不可預測性,資源品與周期股波動風險也相應提升;其三,在外圍沖擊加劇與國內穩增長訴求升溫的背景下,當前我們依然處于經濟弱、信用起的宏觀組合,歷史經驗指向低估值風格占優。

策略建議與行業推薦

穩增長板塊仍有向上動力,一方面,基建投資進入效果驗證期,后續密切關注開工進度;另一方面,地產調控政策也出現松動趨勢,下一階段優先關注國企開發商與銀行。中期視角下,未來進一步的走向需要等待后續決斷,若3月高頻數據指向實體需求依舊低迷,則價值占優窗口將延續;若未來1-2個月,經濟底部特征顯現,則二季度的風格有望轉向消費及景氣制造。

(一)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化經濟增長預期,穩增長板塊仍有向上動力,推薦優質銀行與國企開發商;(二)關注新基建發力方向的通信、國企改革+成長趨勢確定的軍工;(三)受益于區域性替代需求擴張的油運,以及困境反轉概念的養殖、餐飲。

風險提示:1、疫情發展失控;2、經濟大幅衰退;3、政策超預期變化。

關鍵詞: 新興市場 出口替代 明顯擴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