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三大指數集體下跌,而輔助生殖概念卻逆勢走強。截至收盤,板塊漲幅達3.71%位居漲幅榜首位,近21個交易日累計上漲19%。其中,6只概念股集體漲停,共同藥業、達嘉維康20%漲停,重藥控股、奧銳特等個股10%漲停。
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準入
消息面上,多地已在兩會前發布促進生育等相關政策或是近期輔助生殖板塊整體走強的原因。如北京市醫保局、衛健委和人社部2022年2月21日共同發布《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將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北京醫保,自2022年3月26日起執行。
此外,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貴州、安徽、陜西、山西等12個省市都發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2021-2025年)》(簡稱《規劃》)。各省市都在《規劃》中表示,要增加人類輔助生殖服務機構的數量。
據沙利文數據,到2023年我國不孕不育的人群占比將達18%。對此,中泰證券表示,國內目前約有488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而目前國內IVF(體外受精)滲透率僅為7%,未來隨著大眾認知度上升、服務可及性提升、以及生育政策放寬等,預計2030年國內IVF取卵周期數達203萬,市場規模達1069億元,較目前尚有2倍—3倍空間。
開源證券則認為,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北京醫保,首先有利于IVF服務滲透率提升,且在國家鼓勵三胎的政策環境下,生育政策將更積極,但考慮到一線外地患者比例較高且目前國內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還在試點推進當中,預計IVF服務滲透率并不會出現短時間內快速增長而是逐步上行。當下在優質IVF牌照稀缺的情況下,龍頭機構競爭優勢將更加凸顯。
兩會三孩生育政策預期
輔助生殖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當下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背景下,生育率的下降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經濟問題,中青年群體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想生的生不出,能生的不想生"的現狀。
中信證券表示,近年來中國生育率不斷下行,2020年總和生育率為1.3,觸達極低生育率水平。2021H2,繼頂層政策明確方向后,各地政府在教育公平、女性就業、婦幼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領域加速發力,直接財政刺激相關政策實現0的突破。
中信證券建議,結合國情與區域現狀,政策發力應更加精準定位女性就業保障方向,財政刺激更應該發力在具備持續人口流入與房價收入比適中區域,探索區域有效的政策刺激,縮小生育赤字,扭轉生育率下行預期,是科學解決生育長期問題的關鍵。
恰逢兩會召開的當口,與三孩相關的政策預期同樣助燃了輔助生殖概念股。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蘇榮歡建議,將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和養育支出納入扣除范圍,減輕育兒家庭的稅務負擔,增強育齡人口的生育意愿。同時,增加“二孩”、“三孩”的扣除標準,例如生育二孩的家庭扣除標準由1000元/月/孩提高至1500元/月/孩,采用累進式的扣除標準,對多養育小孩的家庭進行更多補償。
而3月5日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平安證券認為,目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深度轉型階段,人口自身的安全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等外部系統關系的平衡都將面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挑戰。2021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從生、養、教等各個層面,為三孩生育政策的實施保駕護航,優化生育領域相關上市公司有望迎來市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