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資金不足,沒有新資金持續流入自然也就缺少買盤跟風者不多,缺少被各路資金共同認可的超級熱門品種高頻交易減少,量化基金做大成交受到監管部門的抑制
近段時間,受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各國股市均出現較大的震蕩。不過相比之下,中國的A股市場雖然也不時有所波動,但總體上還算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也算是體現出了某種獨特的韌性。然而,回眸一下這段時間的行情,也會發現成交量似乎不太對勁,出現了連日減少日漸“憔悴”的態勢。在上周四的時候,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金額是1.3萬多億元,而在本周三則已不足9000億元,這個降幅應該說是比較大的。
成交量的減少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當然是增量資金不足,沒有新資金的持續流入,市場自然也就缺少買盤,這樣成交量當然就小了。去年是滬深股市歷史上成交量最大的一年,那時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基金發行火爆,不少投資者將資金從儲蓄、固收等領域撤出,集中購買權益類基金。而基金有了錢也就大手筆買股票,這樣一來,市場的成交量就增加了。但這樣的盛況在如今難尋蹤影。以剛結束的2月份為例,各公募基金總共發行了不到300億元的基金份額,比今年1月份減少了75%,而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只有彼時的1/10。當然,由于工作日長短不同,加上基金在銷售力度上也有差異,相關數據不能簡單類比。但不管怎么說,基金發行遇冷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而在基金發行降溫的背后,是投資者對股市這種風險投資熱情的下降,以及由此產生的A股市場缺乏增量資金的問題。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交量顯然就會小下來。
其次,以往A股市場在成交量明顯放大時,往往還伴有熱點轉換快,資金不斷在不同板塊中頻繁流動,從而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結構性行情小高潮的因素。而時下,雖然市場熱點的轉換也比較快,但力度遠不及去年,不僅掀不起像樣的結構性行情,有時連參與者盈利也很困難。這樣一來,盡管市場上還算有很多熱點,且繼續被輪番炒作,但聲勢并不大,尤其是缺少被各路資金共同認可,并著力追捧的超級熱門品種,加上又沒有明顯的財富效應,跟風者也就不多。于是,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換手率整體下降,成交量也隨之下臺階。
此外,去年量化基金一度規模膨脹得很厲害,由于其投資模式為通過高頻交易盈利,在交易過程中追求的是“短平快”,因此很容易在操作中把成交量做大。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此類交易行為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監管部門也提出了要注意防范相關風險,這就使得量化交易快速擴張的勢頭得到了明顯的抑制。而這種高頻交易少了,對成交量多少也是有影響的。還有今年以來包括可轉債在內的一些金融產品,行情也不如去年活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A股的成交量產生了影響。
回頭來說,去年A股市場在成交上出現過長時間的單日成交金額過萬億元的局面,并且被認為是一種常態了。其實,如此大的成交量是否真的非常有利于市場運行,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而導致成交放大的很多因素在現在出現了變化,這就構成了現今成交量減少的情況。特別是在目前這段時間,因為地緣政治因素引發的風險還比較大,各種不確定因素更是時刻對市場形成干擾,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股市持謹慎態度是自然的,一般寧愿多看,而不會選擇在方向不明的情況下輕易作出交易抉擇。于是,成交量的逐步減少也就成為一種必然。近日滬深兩市成交一天比一天小的局面就這樣出現了。
成交量的減少,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市場是較為疲弱的,畢竟“量為價先”。而面對現在成交偏冷的狀況,投資者對后市持謹慎態度,也就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