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AB面

發布時間:2022-03-05 08:36:30  |  來源:中財網  

今年以來,為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和收益,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高漲。

據清暉智庫統計,截至2月15日,年內已有569家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合計購買金額逾17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A+H”上市券商中信證券購買的理財產品金額最大,高達80億元。總體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定期存款深受不少A股上市公司的喜愛,購買金額合計均超過100億元。需要指出的是,結構性存款受到上市公司高度青睞,合計購買金額超1000億元。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在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權、期貨等,從而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條件下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不過,自監管層發文要求各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規模之后,此類理財產品呈現出不斷壓縮態勢。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08萬億元,環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從中不難發現,盡管2021年監管層對銀行沒有明確的壓降指標,但結構性存款總規模仍然在持續小幅下降。

據筆者了解到的信息,結構性存款一般是保本但不保息,其收益都有一個浮動區間,比如2%-4%,滿足相關條件就會獲得上限4%的收益率,所以比較受歡迎。從實際收益率來看,由于最近兩年市場利率整體走低,所以結構性存款的整體收益率也在走低。實際上,大多數上市公司購買理財主要是出于保本并能有一定的收益,而結構性存款由于保本、安全系數較高,雖然收益率浮動,但一般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高,因此受到上市公司普遍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監管規定,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投資產品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從這方面來看,結構性存款算上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據媒體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年內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券商理財產品、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信托、逆回購、私募等。其中,結構性存款備受青睞,占比約七成。從購買產品的期限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一般以1年以內的中短期產品為主。

對于購買理財產品,大多數上市公司紛紛公示,此舉一般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運轉,不會影響主營業務的正常開展,有利于提高公司自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筆者對此認為,上市公司通過IPO、增發等募集資金之后,一般不會立即都投入到相關項目中,在遇到大額募集資金閑置時,購買一些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可以的。當然,前提是購買理財不影響主營業務發展,且主要為低風險類保本產品。

總體來看,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證券法規規定就無可厚非,若疏遠主業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并不可取,此舉可能會把主業給荒廢了,不利于上市公司長遠健康發展。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并非穩賺不賠。實際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最終卻流向了信托計劃,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信托計劃延期兌付、債券違約等狀況,說明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有可能遭到騙局。2018年9月,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合肥美的冰箱被騙3億元理財的案件。美的此前于2017年6月發布聲明稱,子公司合肥美的電冰箱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份購買的10億元理財信托產品中遭遇詐騙風險。身為一家市值超五千億元的上市企業,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也會遭到詐騙令人大跌眼鏡,凸顯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并非絕對安全。

關鍵詞: 上市公司 結構性存款 募集資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