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1886年,傳教士羅貝特·陶維新經英國公誼會海外教會協會批準,前往中國開辟傳道事業。22歲的陶維新和他的妻子瑪麗.簡于同年自英國東航,12月到達上海,年底抵達漢口。在漢口期間,陶維新每天突擊學習漢語,學習閑暇前往教會醫院臨床實習醫務。
公誼學會辦學時期
1890年,陶維新夫婦同卡洛琳.邵舍爾(Caroline Southall)一道,從漢中進入四川,經廣元、潼川、三臺到達重慶。同年3月,他們在城內都郵街修建公誼會會堂,在中國創建了公誼會。1891年2月,陶維新和邵舍爾在大陽溝白龍池開辦了廣益女子學校,招收13歲以下女童25人,但由于校舍修建困難,女校開辦不久即停辦。
在開辦女校的同時,陶維新忙于創辦一所男生學校。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陶維新在里·韋濟恒(Leonard Wigham)協助下,在離白龍池不遠的大梁子九井街(在今渝中區新華路)創建了Friends Boys School,于2月15日(農歷正月十七日)開學行課,有6歲到13歲學生30余人,是免費義學。Friends Boys School譯為廣益男子學校,校名中的Friends經公誼會研究不能直譯為漢語中的“朋友”,譯為“廣益”二字。學校推行西學,開設西方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學制定為七年。陶維新是學校負責人。這種新式學校與舊式書院傳統教育有根本不同,由此廣益男校與“同時興舉”的川東洋務學堂、求精學堂一起翻開了重慶教育近代化的歷史。
1893年至1897年,傳教士里·韋濟恒出任廣益男校校長。1893年,因九井廣益男校的校舍逼仄局促,于是遷往倉平街(位于現在的正陽街)。學校開設科學文化課程,又是免費,入讀學生逐漸增加,校舍仍顯狹窄。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學校為了擴大發展,更名“廣益書院”。校名雖然改為書院,但是開設的西學課程一如既往。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在教育方面廢八股,興西學,禁用書院名稱,各級書院一律改稱學堂,廣益書院于是改名為“廣益學堂”。
資料來源:廣益校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