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第一資源。為充分發揮好人才引領的“指揮棒”作用,3月25日下午,由重慶市博士后管理辦公室主辦、重慶市專家服務中心和重慶文理學院博士后管理辦公室聯合承辦的“新材料·新產業·新生活”博士后沙龍于中國·重慶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正式啟動。
沙龍現場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博士后沙龍”是重慶市人力社保局自2020年起持續打造的博士后合作創新活動品牌。據了解,此前已舉辦的7場相關學術盛宴吸引了300萬人次參與。同時,該活動品牌也為重慶2021年全年招收博士后進入“四位數”時代、取得兩年三倍增的亮眼成績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2022年首期,本次沙龍聚焦了被譽為科技的“成就者”的“新材料”領域,以“新材料?新產業?新生活”為主題,譜智慧、創新、聚才發展“三部曲”。
為適應當前形式,沙龍以“云相聚”的形式邀請到國內近百名博士后“華山論劍”,聚焦“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共性難題,共同探討“解鎖”秘籍,為重慶打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重要人才高地賦能。
博士后們在沙龍現場作自由交流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智慧奏鳴曲
大咖“論道”新材料里的智慧生活
“博士后沙龍活動”是重慶人社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市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博士后群體多元化需求,開拓構建博士后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沙龍現場,重慶文理學院博士后翟福強、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曾慶文和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金明均做了學術分享。他們演講的主題分別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高性能超細玻璃纖維材料關鍵制備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雙碳政策下玻纖-復材面臨的機會與挑戰》與《超細玻璃纖維的產業化發展情況》。
重慶文理學院博士后翟福強“云“解答現場觀眾疑問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翟福強博士是首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創新賽新材料領域的冠軍,他聯合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技術團隊研發出的適配國產飛機的航空用隔音隔熱超細玻璃纖維棉,成功申請了12項專利保護,其隔熱性能指標均符合中國商飛大飛機試航要求。現場參與沙龍的博士郝中凱告訴記者,“今天翟福強博士的分享讓他對玻璃纖維的研究背景、研究成果、研究應用等有了深度的了解。其實,我們的空調、冰箱、藥品以及居住、辦公的建筑都會用到翟福強博士今天分享的新材料。”郝中凱表示,這樣的學術交流沙龍的確是一次智慧的交流,科技的碰撞。
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曾慶文作題為《雙碳政策下玻纖-復材面臨的機會和挑戰》的學術分享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另一位參與沙龍的博士后李騰飛則對曾慶文的演講印象深刻。“這場演講啟發了我站在產業的角度,結合雙碳政策,去思考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創新發展與研究的主要方向。”李騰飛說,這對他未來的工作極具啟發。最后,楊金明也通過“一粒砂里看世界”的案例,讓現場博士后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新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
重慶再升科技副總裁楊金明作題為《超細玻璃纖維的產業化發展情況匯報》的學術分享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博管辦主任謝辛在聽了主題演講后也感觸頗深,他表示,幾位演講嘉賓引領我們“遨游”學海、“沖浪”科研,享受了一頓多滋多味的新材料“學術盛宴”,領略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新科技“巴渝論劍”。活動中,大家對新材料的先進技術水平、出色綜合性能、廣泛應用場景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了解,也體會到新材料這一“制造業之基”,是如何支撐建構一個產業生態、壯大成就一家上市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創新人才。在主題演講后的多位青年博士后的提問與交流,更讓我們看到了年輕學者與前輩之間的思想交流與智慧火花,感受到滿滿的博學多才、博創未來。
市博管辦主任謝辛做總結點評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創新交響曲
“五大看點”打造博士后創新交流平臺
新材料的研發卓有成效,博士后服務工作也“不待揚鞭自奮蹄”地緊跟上步伐。本期沙龍有“五大看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與往年舉辦的同類型活動不同,為遵循防疫要求,本期沙龍首次采用了線上直播間的形式,搭建了“云”上平臺。
具體來看,除參加活動的近百位博士后均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自由提問、答疑解惑外,重慶文理學院博士后翟福強還與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云”簽約。據了解,本次簽約是關于“干凈空氣+高效節能”高性能超細玻璃纖維材料的專利轉讓,是促成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成功案例。踢好了科研成果落地的“臨門一腳”。
此外,本期沙龍也首次以視頻的形式,對全市博士后相關信息進行大數據發布,直觀地交出博士后服務工作的“亮眼答卷”。
筆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重慶市累計招收博士后5893人,其中新材料產業累計招收博士后458人,2021年新材料產業新招博士后83人。
沙龍也首次以“線上+線下”的形式“揭榜領題”。據悉,本次沙龍發布了重慶市34個單位提供的新材料領域科研項目58個,涉及納米、新能源、化學、高分子、金屬等新材料領域,面向巴渝英才公開征集項目施行方案和承擔單位,激發博士后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博士后認真傾聽嘉賓分享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本次沙龍首發了博士后之歌《未來為我來》。據市博管辦介紹,這是專門為博士后人才創作的歌曲,是從面向全球征集而來的105首詞曲脫穎而出的“優勝者”。歌曲朗朗上口,以博士后青年人才的口吻娓娓道來,展現了新時期博士后人才昂揚的奮斗精神和遠大的人生志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沙龍期間,還正式對外發行了博士后專刊——《博創未來》。該專刊是是一本關于博士后的“百科全書”,內容涵蓋從中央到地方的人才工作重大會議精神及重點舉措;國家重大科研戰略攻關情況;全國范圍內培養博士后人才的優秀做法,支持博士后人才創新創業的新政策等情況。
時代呼喚人才,人才推進事業。據了解,本期沙龍共吸引了全國3000多位博士后人才“圍觀”,讓“博士后沙龍活動”成為名副其實的博士后創新交流平臺。
博士后們交流發言 市博管辦供圖 華龍網發聚才進行曲
打造全國博士后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創業之地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謝辛在沙龍后說,開展博士后沙龍活動就是要讓“政、產、學、研、資”各類要素資源在這里充分流動和對接,更大限度發揮博士后人才潛能和作用,為全市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動力。
為什么選擇“新材料”作為2022年的首期博士后沙龍主題呢?對此,謝辛表示,這不僅僅是因為“新材料”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也是由于重慶市在新材料研究領域巨大潛力。“我市擁有新材料相關專業博士后近600人,占全市博士后人數的10%。”謝辛說,去年7月,重慶市政府也印發了《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新材料產業作為六大集群之一。他表示,在此時把這些相關人才聚集起來,就是為了做強材料“口糧”,加強新材料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賦能端穩工業“飯碗”,助推實現“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產業”的目標。
近年來,重慶人社部門在做好博士后工作方面一直都全力以赴,成績驕人。2021年,重慶新招收博士后突破1000人,達到1017人。在實現“倍增”基礎上,首次進入“四位數”時代,連續兩年實現跨越式增長。
獲得國家資助項目和經費支持“雙倍增”。2021年,我市博士后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70項、項目經費895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8%、50%;較2019年分別增長132%、260%。
出站留(來)渝博士后數量“雙提升”。2021年,博士后出站留渝比例提升至83.7%,較2019年增長7%;市外全職博士后出站來渝較2019年增長129%。
“十三五”以來,我市累計招收博士后3077人,SCI/EI收錄論文4421篇,獲得專利1032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在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上,重慶代表團榮獲2金1銀2銅9優勝獎以及優秀組織獎。
據了解,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績,是由于重慶市人力社保部門始終堅持推動博士后事業創新發展“黃金18條”政策;通過“補鏈成線”建立“站前、站中、站后”全鏈條資助體系,“引育留用”發展博士后;持續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氛圍,打造“重慶博士后沙龍”等活動品牌服務人才實現的。
下一步,重慶人力社保部門將進一步研究我市支持博士后創新發展的升級版舉措,持續增強重慶市博士后政策的吸引力、競爭力,做好政策升級。以“高精尖缺”為培養重點,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做好措施升級。推動建立重慶市博士后聯席會制度,深化博士后沙龍活動,建立決策參考智庫,推動人崗精準匹配做好服務升級。
2022年首期博士后沙龍圓滿落幕,重慶人力社保部門將持續發力,圍繞博士后人才的需求,精準施策、紓困解難,努力將重慶打造成為全國博士后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創業之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