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余增長超200%,銀行“賠錢做”,這類貸款“火”了

發布時間:2022-03-25 17:33:04  |  來源:消金界  

當下,隨著國家“雙碳”目標提出,銀行紛紛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探索綠色業務模式創新。

消金界發現,過去一年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普遍增長在30%左右,甚至有的銀行增幅超過200%。

然而,對于所謂的“綠色企業”,國內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消金界發現,大規模信貸都投在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知情人士表示,大多投給了與農業或農村相關的領域。

01

綠色信貸余額增幅達204.6%

“我們行都是賠錢做的,”來自某國有銀行的員工表示,受綠色金融政策影響,行內正在不斷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他表示,他所在銀行的新增綠色貸款利率,普遍在3.6%-3.8%之間。

當下,隨著國家“雙碳”目標提出,銀行紛紛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探索綠色業務模式創新。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15.1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10.6%。

拿國有大行來說,截至2021年末,農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近2萬億元,貸款規模和增速位居同業前列;綠色債券投資余額近900億元,同比增長均超30%。

以股份制銀行興業銀行為例,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早在15年前就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并率先成立綠色金融一級專營部門。

截至2021年9月末,興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已突破千億元。在銀行新一輪五年規劃中,制訂了清晰的目標:到2025年,綠色金融融資余額要突破2萬億元,客戶數突破5萬戶。

此外,以平安銀行為例,銀行在2021年成立了由行長牽頭的總行綠色金融辦公室,并成立綠色金融事業部一級部門專職推動綠色金融工作。

截至2021年末,該行及平安理財綠色金融業務余額為1137.27億元,綠色信貸余額691.35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199.6%和204.6%。

此外,消金界發現,不少城商行也緊緊抓住綠色金融所帶來的新業務增長點,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多渠道滿足綠色金融服務。

比如,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北京銀行綠色貸款余額接近400億元,較年初增幅超過50%。

截至2021年末,海南建行綠色貸款余額51.41億元,較2021年初新增12.32億元,增速31.5%,遠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02

“綠色企業”尚無統一認定標準

按銀行對綠色貸款的投放看,以國開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為主,大規模信貸基本都投在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

比如,上述來自國有大行的人士向消金界表示,他們的綠色貸款大多發放給“五大四小”電力集團、以及省屬國企子公司。

在增信手段上,消金界發現,福建某市財政建立了綠色金融增信資金池,融資擔保公司與銀行按8∶2比例共擔風險,并建立項目清單。

而負責過該類業務的一位人士則向消金界表示,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大部分銀行都投給了與農業或農村相關的領域。

“有的銀行找各種名目與綠色金融掛鉤,但是業務還是以前的。”上述人士表示。

來自湖州某地方銀行的人士向消金界表示,綠色企業中還是以中小企業居多,而實際利率還是以企業資質為準。要想被當地政府評定為“綠色企業”,還要“關系到位”,這樣才能拿到相關營業執照。

以湖州為例,公開信息顯示,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自正式開展綠色金融以來,湖州貸款增速始終保持全省前三位,甚至能達到全省第一。

在綠色金融方面,2020年以來,湖州銀行創新“綠色園區貸”“全域生態貸”等特色產品,推動綠色信貸業務較快增長。截至2020年末,該行綠色貸款余額89.96億元,較年初增長64.95%,占全行貸款總額的 20.47%,綠色貸款不良率為0.05%。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湖州銀行在招股書中披露,以綠色金融為特色,針對有綠色行為習慣、綠色消費場景客戶、以及購買綠色產品的個人客戶這三大群體,銀行計劃申請設立以綠色金融為特色的消費金融公司。

消金界發現,湖州市政府官網顯示,在2020年度湖州市綠色企業名單中,湖州市金融辦根據《湖州市綠色融資企業認定評價辦法》《湖州市綠色融資項目認定評價辦法》兩個標準,依托“綠信通”平臺,將綠色企業分為“深綠”“中綠”“淺綠”三個等級。

在名單中,消金界發現,有注冊資本金10萬元、100%個人持股的公司,也有2019年剛剛開業的公司,其經營范圍涉及農業、紡織、茶場、食品、家庭農場等。

政策疊加經濟效應,綠色金融賽道吸引了大量金融機構。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國綠色信貸余額一直在穩步增長,但是將其與貸款總額相比,占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此外,一些綠色創新企業仍然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而在這背后,如何界定綠色企業,如何完善配套政策,還存在一系列的挑戰。

關鍵詞: 信貸余額 興業銀行 信貸投放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