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雙減”是一場教育的重大轉型,不僅是簡單地替學生減負,更是要重構教育教學模式,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們的學校如何進行教學課程改革?如何推行課后延時服務?如何提高孩子作業效能?如何落實“五育并舉”......
基于此,特邀請重慶兩江新區各中小學校長談談“雙減”:解讀國家“雙減”政策下的學校探索。
本期嘉賓: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中旭學校校長陳珍國
陳珍國:華師附始終認為必須真正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可能實現。所以,在建校之初,就按照華東師范大學的辦學使命“智慧創獲、品性陶融、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華師附一定是輕負擔、高質量、高能力的。為此,我們通過“三改一增一補”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一改”,即改變課堂的樣態。華師附課堂的基本樣態,以導學案來推動大單元教學,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每堂課要把學業的要求降下來,同時把能力的要求要提上去,所以我們提出了基于學生審辯力、創新力、溝通力、跨文化理解力、協作力和網絡勝任力,C-PBL課堂(基于6C的問題化學習)。
同時,我們還將通過智慧教育系統,將全息教學技術引入進來,打造“雙師課堂”,來實現學生的聯通中外、融通古今,讓學生與生活對話,與世界對話。
“二改”,即改我們的作業設計。我們大大壓縮書面型學科作業,給學生提供情景性、實踐性、生活性、層次性、選擇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把過重的作業負擔降下來。
“三改”,改評價。過去我們的評價更多的是通過紙筆考試,通過成績來反映教育教學的品質和質量要求。但在華師附,我們采用了多元評價:德智體美勞。在學科課堂里,我們充分發掘育人價值,重點觀察課堂中學生的成長性、發展性。
“一增”,即增加體育、美術、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時間。在華師附,我們提供了足球、籃球、棒球、冰球、網球、游泳、音樂、舞蹈、戲劇、鋼琴、陶藝等近百門選修課程,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學校里都得以支持和滿足。
另外,我們增加了跨學科學習,也叫項目化學習。這些課程,沒有與學科課程脫離,而是實現了融合,我們叫他A-STEM,即人文引領的跨學科融合性教育。培養學生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補”,即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補起來。如何補呢,那就是補上勞動教育,補上學生跟家庭、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這一塊內容。
在華師附,每學期我們都要讓孩子走向社會,跟邊遠農村地區的孩子相互學習。讓孩子走進鄉村,把學生的責任感補上去。去年,我們與隘口鎮中心校牽手成功,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參加鄉村振興計劃,與豐都一所學校拉手。
通過“三改、一增、一補”,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這是我們學校的堅守。我們非常認同國家的“雙減“政策,只有這樣做,學生才有未來,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未來。
為此,我們準備在明年3月份召開一個中國家校社共育30人高峰論壇,邀請全國教育專家,分享各地家校社共育過程中的經驗,共同探討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