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巴渝 “光”耀重醫】④林永:探秘“微觀世界”,矢志填補乙肝病毒研究“空白”領域

發布時間:2021-12-28 12:36:17  |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編者按:

四方聚英才,潮涌匯渝州。

新時代,重慶正以“超級速度”奔涌向前。滾滾時代浪潮,重慶醫科大學奮楫揚帆乘風起,勇立潮頭逐浪行。

卻顧所來徑,豪情滿胸懷。在這場與時代牽手,與世界相約的深度對接中,重慶醫科大學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重慶)科學城歷史機遇,廣納天下英才,重點瞄準醫學和生命科學發展急需的高精尖、高層次、高成長性人才,全新開啟平臺化、精準化引才的生動實踐。

為進一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重慶醫科大學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為重慶再創輝煌添薪助燃。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永 郭曉彤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8日11時12分訊(郭曉彤)日前,一場連接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和安徽醫科大學等多所國內外醫科院校,關于乙肝病毒研究的小組會議在線上火熱開展,參與者們多是德國留學歸國人員。

其中一位教授分享了他的團隊與多所高校課題組合作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成果恰逢其時,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意見。

進行研究成果匯報的這位教授,就是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永。

林永 郭曉彤攝

非典疫情

一堂無聲的醫學夢想“啟蒙課”

2019年7月,林永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從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宿主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

這位1986年出生的青年學者,與病毒“打交道”已經有十幾個年頭。想要問他為什么將自己的人生與病毒“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就要回溯到2003年,一場全國人民都無法忘記的災難性傳染疾病爆發——非典疫情。

彼時,林永作為一名普通高中生,目睹了人類面對疾病的無助和抗爭。當時醫學上對冠狀病毒知之甚少,面對這場疫情,許多地方都沒有全面的防護措施,應對方法也都比較原始。

“非典疫情期間,就讀于寄宿制學校的我們基本上一個學期沒有離開學校,很惶恐也很無助。基于自己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當時我就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想法——今后從事疾病控制或是病毒感染相關的研究工作。”林永告訴記者。

2005年,林永考入南華大學衛生檢驗專業,如愿開啟了他的醫學夢之旅。他所學習的專業,正是隸屬于公共衛生大類學科,致力于助力人民健康的公共事業。專業的重點剛好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如非典、艾滋病和結核等)的預防、監測和控制,這正好與林永最初的醫學夢相契合。

隨后,他繼續求學深造。2010年,考研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專業;2013年,他前往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院攻讀醫學生物學博士學位。

在此期間,他翻閱了無數學術文獻,發表了諸多學術論文。2019年初,作為博士后出站的他已經在研究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回首十余年的求學苦讀之路,他終于擁有了“鎧甲”和“武器”,敢于向病毒宣戰。

林永指導學生做實驗(中) 郭曉彤攝

新冠疫情

“見證者”變為“參與者”,向病毒宣戰

2019年,林永從德國學成歸來,以重慶市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的身份正式來到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繼續進行乙肝病毒感染與宿主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

然而,剛從德國來到重慶“安頓”好,不到半年的時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陣腳。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曾經迷茫的少年已經成長為敢于向病毒宣戰的“戰士”,第一時間迎難而上。

在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教授的牽頭下,實驗室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們都積極參與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攻關研究項目中。

各位有識之士借助自己的專業優勢,同疫情所帶來的“風暴”積極奮戰。林永與團隊成員也快速制定了第一個科研主題——篩選和驗證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及其機制研究。

通過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課題組通力合作,科研進展十分順利。

林永在做實驗(右) 郭曉彤攝

眾多專家學者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不斷測算和實驗后,篩選和驗證出的兩種藥物在抗擊新冠病毒感染方面屬于“老藥新用”,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如今已經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基于此項研究,林永團隊于2021年初已申報1項國家發明專利,并在“首屆冠狀病毒國際前沿研究與創新論壇”獲得優秀科研成果獎,為后期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重醫方案”。

隨后,林永團隊陸續發表了10余篇關于新冠病毒研究的較高水平的SCI學術論文,研究結果為闡明新冠病毒如何利用宿主相關因素(自噬反應)促進病毒生存和復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林永指導學生做實驗(右) 郭曉彤攝

從乙肝到丁肝

填補科研“空白”,探索永不止步

尋找有效的肝病治療方法對于全人類,尤其對于中國顯得非常迫切。據統計,全球遭受肝臟疾病困擾的人口約10億,其中約4億來自中國。同時,我國約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目前也還未找到有效的治愈方式。

迄今為止,開發安全、高效的直接抗乙肝病毒藥物仍然亟待解決。究竟要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林永及其團隊給出了一個可行性很強的方向:通過宿主細胞方面的干預,實現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和擴散。

提到為什么要從德國歸來,到重慶醫科大學繼續對乙肝病毒發病機制及相關防治方法進行不斷地鉆研與探索,林永答道:“在德國留學時,我對全國各實驗室、研究所的乙肝基礎研究情況比較了解,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病毒性肝炎研究領域非常知名,有很好發展前景。恰好學校當時剛出臺了《重慶醫科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我就當機立斷,作為第一批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重醫。”

據了解,林永此前在碩士研究生期間,曾參與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研究課題和科技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專項課題等多個科研項目,探索乙肝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威脅人體健康的根本路徑。他所得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J Virol、J Immunol和Front Immounol等多個專業期刊上。

在德國攻讀博士期間,他探索乙肝病毒在人體細胞與分子水平上的滲透及變化。他通過研究,發表SCI學術論文高達2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utophagy、Protein Cell、FASEB J、Front Immounol和Cell Microbiol等國際期刊發表5篇較高水平的SCI學術論文。

近年來,林永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項目重點項目、重慶市2019年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支持計劃項目和德國科學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科研啟動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值得一提的是,他作為牽頭人獲得重慶醫科大學未來醫學青年科研創新團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細胞應激反應研究團隊”資助。

“我希望自己在原有的乙肝病毒相關研究領域方面繼續深挖,比如我們正在做的乙肝病毒感染與細胞自噬新的機制研究,里面還有很多未解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林永說,“此外,我們還會做一些拓展性地研究,比如與乙肝病毒密切相關的丁肝病毒,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是被我們長期忽略的一個領域。隨著乙肝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好,我希望可以轉向一些其他領域,填補一些未知的空白。”

林永表示有信心,將帶領自己的團隊在乙肝防治領域繼續開拓,無論是專注于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還是面對蕓蕓眾生的大千世界。

往期推薦:

【“智”匯巴渝 “才”聚重醫】①黨永軍:從上海到重慶,他是專注新藥研發的“匠心狂人”

【“智”匯巴渝 “才”聚重醫】②石丘玲:把事業發展在自己的祖國,讓生命為時代而澎湃

【“智”匯巴渝 “才”聚重醫】③周維英:向陽而生 在追夢奔跑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