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得到高度重視

發布時間:2021-12-06 08:56:47  |  來源:光明日報  

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有多少種模式

日,由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四中聯合開發的“中學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研學叢書在京出版發布,可謂是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最新成果。

年來,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得到高度重視。2019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首批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選取京津冀、陜西、重慶三個地區作為第一批博物館進校園試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2020年,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促進館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健全,全國各地紛紛制定有關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制度文件推動《意見》落地實施。在此契機下,國家文物局又繼續組織開展第二批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在政策指導、制度保障和實踐探索中,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涌現出大量有特色、可推廣的案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利用優勢 發掘資源

為促進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激發學生學興趣和主動,各地館校合作課程從內容到形式的設計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

“中學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研學叢書,就是由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經驗豐富的一線金牌講解員與北京四中優秀教師深度合作,歷時5年精心撰述,經文博界、教育界專家學者多番論證而成。這套叢書并非僅為北京四中服務,而是面向全國中學生和教師群體開發的、具有研學示范意義的科普讀物。叢書圍繞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精心遴選出的64件文物展開,以物說史、以物證史,充分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最具時代特色的代表文物串聯起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足跡。

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介紹,自2016年與國博合作以來,北京四中有11個學科的20位老師自愿加入到項目中來,把64件文物以課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幾年來,老師們積極參加培訓,自主學歷史和文物知識,潛心設計教案,帶學生走進博物館,看實物、讀歷史。“幾年來,博物館課程深受初高中學生喜歡。”他說。

北京八中與首都博物館正式簽訂了館校合作戰略發展協議,依托首博“讀城”項目,共同設計了十門跨學科特色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如“策展的藝術”“古建靈魂——榫卯”“博‘悟’英語”“文物保護傳統工藝實踐”“中軸線攻略”等,深受學生喜愛。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博物館項目組人員與學校各學科老師進行多次交流,不斷完善課程的形式和內容。

中國絲綢博物館承擔了絲路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副館長周旸認為:“利用學校課程的‘結構化’模式來重組博物館較為零散的學資源,讓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學文博知識,避免了‘走馬觀花’的學方式和‘過目即忘’的學效果。”

陜西歷史博物館依托博物館藏品資源,打造了多個系列青少年博物館原創教育課程,如“周、秦、漢、唐”“陜歷博星課堂”“藏在博物館里的古代發明”“絲綢之路架起溝通的橋梁”系列課程等。針對館校合作課程的特點,陜西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步雁表示:“與校內課程相比,館校合作課程中,學生通過對實際的文物進行觀察、學,所獲取的信息要比閱讀文字材料印象更加深刻,和實物面對面可以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充分交融,這種體驗式、探索式的學更具愉悅。”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將開設的“博識”課程納入學校課程系統,“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每周安排半天讓學生走進各類場館,涉及參觀訪問、專家講座、交流探討、實踐操作、課后展示等環節。主持相關課題的劉芳芳老師說:“這種館校結合、多學科的探究式學和實踐的教學方式,可以補充和完善課內所學的學科內容,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了解需求 有的放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博物館和學校了解彼此需求,是雙方能夠共建共贏的重要因素。

比如,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推進工作辦公室主任關戰修透露:“年來升學考試中增加了許多文博內容,因此教研部門非常支持博物館進校園的項目,以提升學生文博素養水,我們也將推進博物館教育與教研部門的合作。”

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也表示:“博物館和學校之間需要建立良的反饋機制,這既有助于提高學校課程的教學質量,又使得博物館可以了解社教需求,增強自身建設。”貴州省博物館在“天下:秦的統一”展覽期間與貴陽市教育局合作,召集了500余名中學歷史老師,多次進館開展歷史學科現場教研交流。教研活動后,博物館向歷史老師們發放了“博物館展覽對歷史課堂的影響”的問卷,為下一步館校合作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信息。

相較于城區學生擁有的文化資源和服務,郊區的青少年獲得博物館教育的機會較少。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嘗試衡博物館教育資源。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兩批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逐漸擴大覆蓋范圍,館校合作的各種實踐也致力于積極構建均等化、廣覆蓋的博物館教育網絡。北京市西城區的小微博物館郭守敬紀念館的社教活動,不僅服務于本轄區的中小學生,還積極推動與房山、昌等郊區學校的合作。借助互聯網直播技術,“帶鄉村孩子走博物館”直播公益課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進行了一系列“云博物館”網絡直播課,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讓更多鄉村的孩子能夠了解博物館里的文物,沐浴博物館教育的雨露。

取長補短 培育“火種”

博物館有內容資源,缺乏教育人才;學校有教育經驗,缺乏知識儲備。雙方合作,取長補短,成為博物館教育的必然之路。

南京博物院著重開展了“種子教師培訓計劃”,以提升館校合作的可操作和可推廣。該院以“一對多”的形式培訓中小學教師,擴大博物館課程的覆蓋范圍。在國家文物局課題大運河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框架下,南京博物院聯合教育專家和大運河沿線33家博物館,共同打造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大運河文化讀本教材。南京博物院辦公室主任、中國揚州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表示:“我們希望把博物館課程留在學校,鼓勵各個學校開展個化的教學,這樣才能將其常態化發展下去。”京津冀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成立的課題組在研究和實踐中積累經驗,編寫《協同發展 館校共建——京津冀博物館進校園示范項目指南》,依托區域歷史開發了12個主題教學內容,從三千年血脈相連的“燕趙文化”講起,為學校的教學提供專業的“資料包”,向廣大中小學校提供理論方法、示范項目、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指導。

多方參與也是當下館校合作的一種新樣貌。如絲路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以絲路文化為項目核心,聯合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中國港口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6家博物館,分別代表絲路起點、沙漠綠洲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以及西南絲路,多館聯合,共同開發,成果共享,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中國絲綢博物館更是引入了社會力量,其品牌社教活動——科普養蠶活動,在堅持公益和科普的前提下,今年聯手企業,將活動推廣到全國共16個省份的80多所學校。又如,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與民營的假日博物館團隊合作開展了“貓館長的校園博物館”,研發出“博物科普系列課程”,并配以視頻和體驗教具,深受中學生歡迎。社會力量的參與,讓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中小學教育有了新的思路與途徑,有助于形成可復制的、便于推廣的、產品化的教育服務。(記者 李韻)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