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生視角下的“雙減之問”:
早睡政策如何真正落地? 如何坦然面對取消考試?
作為“雙減”政策的主體,學生是最能感受“雙減”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變化,課外輔導班不用上了,作業減少了,甚至考試取消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多了……但作業如何減量不減質,如何坦然面對考試取消,家長又如何減少焦慮?
在羊城晚報社、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指導下,由課外喵特約,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與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聯合策劃推出《“雙減”大家談》系列訪談節目。本期“雙減”大家談特邀羊城晚報學生記者擔任主持,提出學生視角下的“雙減之問”。
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家長把眼光放長,給孩子更大成長空間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雙減”三個月來,我們的作業確實減少了,課外輔導班也減少了,但其實家長都挺擔心我們的成績會下降,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來減少他們的這種焦慮?
何勇:家長擔心孩子的分數,這是近期目標。對于國家“雙減“政策,我更著眼于基礎教育要回歸到正常軌道,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很多家長的焦慮在于孩子作業少了,考試少了,孩子考試分數可能也會跟著下降。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學生時期成績也不是很好,但并不妨礙他后來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我希望家長把眼光放得更長遠,既要看到孩子現在的成績,更要看到孩子未來持續、健康的發展。
王紅:如何減少家長的焦慮?我想從三個方面闡述。首先,教育出現“內卷”,是因為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帶來向外發展的空間,于是就使勁向內投入各種資源,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家長認為即使孩子成績不升,至少也能保底,但會適得其反,很多補習班往往是超前學習的,導致孩子在課堂就不聽課了。所以,“雙減”把課外補習減掉了并不會帶來真正的損失,相反會給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第二,從眼前來講,家長也不必太擔心孩子減輕了各種課業的負擔,成績就會下降。家長一定要對學校、老師有信心,學校老師都是有責任心和情懷的,“雙減”下老師一定會加大自己的責任心和投入,在課堂上能強化對學生的教學和關注,能夠更高效地解決學生的問題?,F在有很多學校已經在采取措施進一步強化教師的課堂主陣地意識,家長有信任、教師負責任,這樣家校聯動才能提振士氣。
第三,從長遠來講,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發展有一種更長遠、更客觀的評價。每一朵花開的節奏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成長順序也都不一樣,我們要靜待每一朵花開?,F實中有無數的案例說明當下成績不好的孩子在未來一樣有很好的成長,我本人以前學習成績也很不好,在四年級數學百分制的考試我只考了18分,后來因0.5分之差我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但是這并不妨礙我現在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對一個孩子來說,眼下的成績并不能說明他的未來,每個孩子的生命潛力都是無窮的,你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用更多的耐心去等待他,那么孩子的成長一定會給你帶來意外驚喜。
如何幫助老師提升專業能力?
教學設計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老師的課堂“提質增效”,讓我們在課堂上一學就會,一聽就懂?
王紅:在課堂上高效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老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是關鍵!如果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沒有提升,學生減了寫作業和學習的時間,那學習質量肯定會下降。
如何幫助老師提升專業能力呢?我想,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要多關注教師專業發展,老師在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上要多下功夫,比如一個知識點如何讓學生一聽就懂,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目標,但其實它包含著非常復雜的規律。
老師不僅先要把教學教材吃透,更要注重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比如學分數,學生拿一張紙對折,這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分數的概念。但如果老師讓幾個同學分披薩吃,它也是分數的概念,而分披薩的方式因為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聯系,因而能更容易讓學生聽懂。老師要懂得用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把知識和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就會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一聽就會。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其實強調的就是讓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道理。
從自由選擇,到慢慢引導
孩子多參加活動、多看書,讓提質更健康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雙減”政策下,我們的作業減少了,如何做到“減量不減質”?
張錦庭:“雙減”的主陣地在學校,首先,我們要把課本結構化,老師要集體備課,布置作業要有針對性,哪些學生適合做哪些作業,做到什么程度,增加面改的機會,這很重要。
第二,我們可以把課后延長的時間拿出一半,由老師直接來輔導孩子,那孩子的成績基本不會降。從學校角度來說,學校要根據實際來設計更多的課程,讓學生們有選擇的機會。課程設置要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德育方面,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性、拓展性的活動,開拓孩子的視野。同時,我們要增加探索性的智力游戲,比如高級思維的探索,數學思想、語文閱讀、詩歌等方面的探索,這看似與學科沒有關系,但是融合在一起,孩子們會學得很開心。在體育方面,我們可以從原來的基礎性項目像游泳、田徑、籃球,拓展到跳繩、跆拳道等更多體育項目。我們學?,F在也開設了102門課,只要三個人以上選了這門課,我們都會開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利用好三大圖書館,包括開放性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和班級圖書館,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參加興趣課,他也可以看書。我們從一開始的自由選擇,再慢慢去指導孩子,比如說怎樣閱讀才更好,怎么鍛煉才能更健康,這樣一來孩子的活動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過度保護會限制學生運動
讓學生在“摸爬滾打”中提高身體素質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雙減”之下,體育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發展道路,校長們對運動的發展有什么看法?
王紅: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調查,讓老師們把“德智體美勞”重新排序,大家基本上達成的共識是“體”排在第一位。對于孩子來講,身體健康是基礎,只有身體健康了,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可能有陽光的心態,才可能有高效的學習。
我們不妨作一個極端的假設,假如說德智體美勞里面只能讓你選一個的話,我想一定是要選身體好。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身體的成長與發育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比如說黃埔東薈花園小學,跳繩跳出了花樣,跳出了世界冠軍,跳繩讓學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自信。
“雙減”之后,我也呼吁家長要更多地跟孩子們一起運動,體育活動有多種多樣,除了有現代體育運動,也有中國傳統的運動,像八段錦、太極等,這些雖然說是比較慢的,可能小孩子不一定會喜歡,但在這個過程你能體會到身心和諧。
何勇:我們反思中國教育存在什么問題,第一條就是青少年的體質在下降,很多孩子連一個俯臥撐、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在青少年的體質測試中,我們會發現他們的速度、耐力、柔韌性呈下滑的趨勢。
所以“雙減”實際上也是把時間還給孩子,去還原他們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是玩耍,玩耍有很多種方式,體育是其中一種。像我們學校有個特別的比賽是引體向上,一開始很多學生一個都做不了,但現在男生起碼能做兩三個,而且每年都在打破自己的記錄。也就是說只要給孩子們運動的機會,他們的身體素質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我也呼吁要恢復以前的一些運動,尤其是體操運動,因為體操能很好地鍛煉人的柔韌性、協調性?,F在運動會基本都會有人受傷,因為現在的學生不會摔。我們小時候前滾翻、后滾翻、打跟斗,整個人的身體協調性很好,打球時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摔也摔不傷,所以我呼吁讓孩子們在“摸爬滾打”中提升自己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
四種可能導致孩子沒法早睡
對癥下藥解決“睡眠”痛點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雙減“政策要求我們小學生每晚21:20睡覺,初中生22:00睡覺,高中生23:00睡覺,但其實我們很多人做不到,感覺這個政策難以落地,如何做到?
張錦庭: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對孩子的健康至關重要。性格背后是習慣,習慣背后是具體的行為。長期以來,我們對孩子的睡眠不是很重視。孩子的作業比較多,壓力比較重,或者家長引導不到位等因素,造成孩子睡眠質量不好。第二天孩子注意力不夠,這樣上課效果很差。所以,“雙減”下,首要的就要把睡眠調整好,第二要讓營養跟上,很多孩子因為睡眠不足,胃口不好,也就不好好吃飯,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
此外,睡眠要和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保證時間,也要講究質量。這個過程家長起很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睡覺的時候,家長不應該影響,比如燈不應該亮;孩子做作業或看書的時候,家長不應該在旁邊看電視。
關于睡眠,家長也要起一個示范引領的作用,睡眠時間到了就要讓孩子放下沒必要的東西,讓孩子把心穩住,比如家長不要在孩子睡前半小時批評孩子,比如睡前責備孩子“作業沒做完”,這些很容易讓孩子睡不安穩。我們要趁“雙減”的機會,把孩子的睡眠質量和時間扭轉過來。
王紅:為什么孩子很難早睡?我想存在以下可能——
第一,作業太多完成不了。過去很多作業都是機械記憶、重復訓練的無效作業,占用學生很多時間。“雙減”后老師作業布置的能力會進一步的提升,將來學生的作業量也能夠有所減少。
第二,學生自己拖拉,導致沒法按時睡覺。同學們要提醒自己不要拖拉,同時家長也要有契約精神:不管作業寫沒寫完,到點孩子就要睡覺,作業寫不完只能挨老師批評,這叫做自然后果,由孩子自己去承受,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對自己負責任,拖延的情況也會減少。
第三,睡覺前比較興奮,睡不著。因此家長在睡覺前不要讓孩子太興奮,要保持心情的平靜。
第四,孩子覺得沒必要早睡。這需要家長和孩子都要意識到及時、及早睡覺的必要性,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我們睡覺時間是和日月星辰起落有聯系的,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你的經絡跟日月星辰保持同步,到了晚上陽氣下降,人的經絡也要慢慢進入到一種安靜的狀態了,等到太陽升起的時候,人也要起床了。人出國為什么要倒時差?倒時差就是讓自己的睡眠與當地的時間相適應,就是為了順應日月星辰起落的規律。所以,認識到睡眠的規律非常重要。
另外,有的孩子可能會說就算早睡了也睡不著,甚至還可能因為早睡而導致失眠。這一點不要怕,睡不著躺著閉目養神也好,要明白,“對失眠的恐懼比失眠本身帶來的危害更大”,即便失眠也不要擔心,睡不著也要早睡靜躺,慢慢就會養成早睡的習慣。
在家長眼皮底下使用手機
家長孩子共同約定并遵守規則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我之前看過一個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報告,報告說,學生和家長對于手機使用時間的分歧很大,學生支持1周使用3~5個小時的手機,而家長們認為1~3個小時是最好的,那么對此何校有什么看法?
何勇:現在手機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通信工具,人類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學習、作業等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手機來實現,但最大問題是孩子沒有自制力,所以家長不放心讓孩子去使用手機。
我覺得學生在家里合理使用手機是可以的,但要在家長看得見的范圍內使用,不要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我們有專門針對中小學的“五項管理”,第一項就是手機管理,為什么會把一個手機管理提升到國家策略?因為現在學生不節制地使用手機已經產生了很多問題,除了沉迷游戲,讓很多孩子變得無心學習外,還影響他們的視力。我建議學生要在家長眼皮底下使用手機,學生也可以和家長約定,比如星期六用一個小時來打游戲,然后大家都遵守規則。這樣的話既能滿足孩子的需要,也減少家長的擔心。
取消考試不等于不評價不負責
設計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很重要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小學一二年級取消考試,如同拆盲盒,真的可以這樣坦然面對嗎?
張錦庭:取消考試是非常好的,但取消考試不等于讓孩子放松、自由,不等于不對孩子的學業進行監督,學校設計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學生年齡增大,綜合性活動,項目式學習,研學旅行等都要融進學習當中,所以用一張試卷來評價孩子既不公平也不科學。每個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有些孩子邏輯思維很強,有些孩子閱讀能力很強,甚至有些孩子還有自閉癥、多動癥……國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取消考試,但取消考試不等于不評價,不負責。
培養孩子自信、自律,有責任心
和孩子做家務,走向自然和社會
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雙減”下家長們應當做好哪些表率,讓我們學生的負擔真正減輕?
王紅:首先,家長一定要端正認識,對孩子的成長要看得更遠一點,不要因為孩子表現不好就過于焦慮。家長一定要把孩子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然后培養孩子自信的人格,把孩子的“小宇宙”培養起來,一旦孩子自信了,后面所有的事情都好辦,一個充滿自信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做好。
第二,家長要盡可能跟孩子有親子活動,包括做家務勞動。孩子天生是愛勞動的,但有時家長嫌孩子煩,怕孩子幫倒忙就不讓孩子做家務,家長不知道哪怕孩子幫了倒忙,對他的成長也有收獲,所以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來參與家庭生活。另外家長要陪孩子一起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山水間的振幅頻率是不一樣的,是有助于大腦發育的,這就是為什么國家要強調研學旅行。
第三,家長要跟孩子建立起契約精神,在契約精神的引導之下,一旦出現違約行為,就讓孩子承受該承受的后果,由此讓孩子更加學會自律。
第四,家長要把責任更多地交回給孩子,不要認為沒那么多的作業,孩子肯定就要放縱,然后在面前各種嘮叨。其實有時候家長管得越多,孩子越對自己不負責任,反而家長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責任,孩子就會對自己負責任。
在“雙減”之下,如果每個孩子都建立起自我負責的主體責任體系,我想家長是不用擔心的。過去我們都把對孩子的擔心寄托在課外輔導班,而沒有真正寄托在孩子對自我的責任上面。所以我說“雙減”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需要家長、學校、學生、社會整體轉變的社會問題。
第五,同時也要慢慢培養孩子對家長的理解。家長要盡可能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作示范,但是家長的社會責任多,有時未見得都能做得很好,孩子也不能以此為借口拒絕按要求做,孩子也要看到家長的努力,相互理解。(記者 蔡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