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先建群成“標配” “家校合育”尺度仍需探討

發布時間:2021-11-10 08:21:05  |  來源:工人日報  

微信家長群在增加便捷的同時,也讓不少家長過度承擔了輔助帶班的責任——

“家校合育”的家長群能否“減減負”?

“我家兩個孩子一共有7個家長群,每天都有不同的通知,這種依賴于家長輔助帶班的行為,既弱化了孩子的能力,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什么時候能給家長群也‘減減負’?”日前,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陳女士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自己每天都要拿出精力處理班級群事務,稍有延誤或是遺漏,還會被老師在群內@或者私聊。

陳女士的無奈并非個例。當下有不少學校將微信群作為與家長溝通交流的主要載體。這在增加便捷的同時,也有家長認為,老師過于依賴微信轉達,家長無形之中承擔了輔助帶班的責任。期盼家長群盡快“減負”。

入學先建群成“標配”

家住青島市膠州市的趙女士女兒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孩子報到當天班主任就組建了家長群,“孩子剛入學,事務特別多,組建家委會、收取班費、統一購買物品等全是通過家長群進行。”趙女士直言,群里幾乎從早到晚都有通知,開學以來自己經常翻看手機,生怕錯過重要消息。

記者隨機采訪了不同年級的學生家長,發現每個班級都有5個以上微信群,有班級大群、專項學群、小組群、家長群等等。記者翻閱其中一位小學低年級家長群,發現僅最一周,群內消息就多達400多條,內容基本是統一著裝、作業完成情況通報、考試情況通報、每日作業、答題接龍等事宜,通知沒有固定時間,從早上7點持續到晚上八九點,緊急信息需要家長20分鐘內迅速回復接龍。

除了微信群,還有釘釘群、一起作業網等學打卡臺,學生安全教育、憲法教育、古詩詞傳承等臺也定期發布學和答題任務,“老師經常要求白天完成答題,孩子不在身邊,只能家長代答”“一些答題的內容根本不適合孩子,難度堪比政務考試,基本都是我們家長代答”……不少家長對密集的答題活動頗有微詞。

過度參與是否削弱學生能力

“今日講解了第八課,作業完成情況如下……今日家庭復重點如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校合育。請家長及時關注微信群消息!”家長王女士的孩子上小學六年級,她給記者看了“語文專項學群”當日發布的信息。

王女士說,語文老師每天都會將學內容、每個孩子作業完成情況和需要家長配合復的內容發到專項學群,有幾次自己沒有看到群信息,被語文老師發私信,提醒她不要遺漏群信息。

除了發布學情況,老師還經常發布學校事務通知等。面對這種情況,王女士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些事情本應該由老師直接交代,孩子獨立執行。家長過度參與學校事務,無形中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上世紀90年代,沒有微信、手機,剛入學的孩子都是靠自己執行學校的要求,現在的孩子上學需要家長沉浸式參與。”王女士說。

除此之外,通過微信群發送電子試卷的現象也極為普遍。家長陳女士說,各科試卷、學要點、安全責任書、協議都需要家長打印,自己也因此購買了家用打印機。

“家校合育”尺度仍需探討

面對社會的質疑,青島市南區某校班主任肖老師說,學校借助信息技術臺延伸教學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密切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作為老師,每天除了上課,還需要完成各種學校事務,在微信群發布孩子學情況,也相應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反復提醒班級事務也是擔心學生執行不到位影響班級考核。

針對家長反映的微信群“減負”問題,肖老師表示,學校也在進行一些探討和改進,比如發布通知不需要家長回復避免刷屏,每個班級創建一個微信群,盡量將文件通知等事項集中到微信群中通知等。

家長葛先生認為,微信群“減負”的根本在于明確恰當的教育尺度,“家校合育”不應該成為綁架家長的“尚方寶劍”,一昧地將責任轉移只會弱化學校的作用,應該清晰劃分老師和家長的責任義務,改變家長被動執行的局面。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關系到孩子的人格獨立和綜合素質、能力。

“‘家校合育’最主要的是如何實現1+1>2的教育效應,雙方應該在等、尊重的原則下共同協商、各司其職。學校和老師要承擔起學生學業教育的主要責任,而家庭主要瞄準學生的品格修養和精神成長,如此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青島大學副教授孫更新認為。(記者 張嬙)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