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資助大數據平臺聚焦貧困生成長發展

發布時間:2021-11-08 08:07: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數據助力貧困生成長

今年9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楊浩(化名)獨自來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師范大學,這位大一新生看到床上鋪好了臥具,桌上洗漱用品一應俱全,他給奶奶打了個電話,“我在學校一切都好,什么都不缺。”

早在學校給楊浩建檔時,就已經將他的家庭情況記錄在學校智慧資助大數據臺上了。為了幫助這個從小失去父母關愛、由奶奶拉扯長大的男孩消除異地求學的后顧之憂,該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他報到前就做好了準備:免學費、發放生活補助、報銷機票、買齊生活用品……

“利用智慧資助大數據臺,我們第一時間生成與家庭情況相匹配的資助方案。資助早一點送到,學生與學校的情感紐帶就早一點建立。”該校學生工作處處長劉曉宇說。

他口中的“智慧資助大數據臺”是學校自主研發的數據抓取和分析系統,能對所有學生進行全方位畫像,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再量身定制“菜單式”資助方案,實現精準識別、資助、育人和評估,繪就貧困學子成長之路。

科技手段結合人文關懷

據介紹,智慧資助大數據臺關聯校內學工、教務、研究生、總務等8個部門的11個業務系統,準確采集學生的家庭經濟詳情、日常消費數據、學業分數、獎助記錄、班級考勤、宿舍門禁、素質拓展、就業升學等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層次分析法,設計9個二級指標、79個觀測點,構建數學模型,建立量化認定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是我們根據多年學生工作和貧困生認定經驗反復論證制訂的,每個觀測點都經過仔細推敲,做到既能區分是否是貧困生,又能區分不同困難等級。”臺主要研發人、該校學生處副處長項家春介紹。

以二級指標住房情況為例,有房還是無房、農村自建房還是樓房、租房還是購買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積多少,7個觀測點均有不同分值比重,再輔以家庭成員情況、收入負債等指標,便能衡量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

項家春說,過去,學生困難等級認定,可能有學生通過“比慘”來爭取“同情分”,測評小組對學生家境情況的判定也存在主觀,甚至無意中造成對學生心理的二次傷害。而現在的評議機制,更多是核實系統賦分與教師時的觀察是否一致,排除了人為干擾因素。

為了驗證畫像的準確,該校從2019年開始進行實地回訪驗證。每年隨機抽取一市一縣,學校工作隊駐點一周,通過走訪居委會、物業、鄰居及學生家庭,核查學生家庭真實經濟狀況,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正,這也是對學生的一次誠信教育。

然而,學生經濟困難情況是動態變化的。該校又將數據庫關聯學生檔案,實現信息實時更新,動態監測分值也隨之變化。“這樣一來,不再需要學生反復填表,或是到地方政府開證明蓋章。”項家春說。

該校歷史學院輔導員宮超認為,“線上量化測評+線下民主評議+實地回訪驗證”的貧困生認定模式,有效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呵護困難學生心理健康。

靈活:總有一款資助適合你

“同學你好!學校了解到你目前生活存在困難,向你校園卡打入500元生活補貼,幫助你緩解壓力,希望你能夠安心學。”這是該校2018級法學院學生梅林(化名)在端午節前收到的一條短信。

起因是智慧資助大數據臺發出了梅林同學的消費異常預警,該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金捷老師收到提示后,仔細查看了該同學的消費記錄:5月7日-6月7日,她的單次最高消費額都不超過5元,總消費額也明顯低于均水。輔導員對接核實后,資助管理中心為她提供了“一卡通隱形資助”項目。

臺會跟蹤分析困難學生在校消費情況和生活費來源,構建數學模型計算資助需求,實施消費預警和資助預警,實現‘一生一策’精準幫扶。”金捷介紹,資助經費點對點發放,不需第三方證明。“總有些懂事的孩子節儉得讓人心疼,我們能做的就是默默幫他們克服困難,讓他們安心讀書。”

劉曉宇介紹,對于老少邊窮地區學生,系統定期推送路費和日常生活補助;對于家庭突遭重病或自然災害的學生,系統及時推送臨時困難補助;對于短期內無法緩解家庭困難的學生,系統會提示辦理助學貸款,并提示所需材料和辦理流程。

今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特大暴雨洪澇災害。7月21日凌晨,安徽師大立即啟動“一縷陽光”應急微資助項目,根據受災程度,按照500元/人和1000元/人的標準向86名受災學子發放資助資金5.5萬元,次日,資助金“到卡”。

“‘應急微資助’是智慧資助體系中最靈活的資助方式。”項家春說,大到家庭突發變故,小到一套考研輔導書、一件棉衣、一張返鄉車票,學校都能及時提供幫助。

僅2020年,該校有23154余人次困難學生獲各類資助共計3047萬元。

意義:聚焦貧困生成長發展

“只有幫助貧困生成長成才,才能切實改變他們的家庭面貌。”該校黨委書記胡朝榮表示,由于受家庭經濟背景、義務教育背景、社會交往背景等影響,經濟困難學生比普通大學生需要更多支持,這就需要學校在保障型資助基礎上,更加注重為困難學生提供個化的成長指引。

年來,安徽師大探索設立了十一個大類的成長型支持項目,幫助貧困生在學培訓、科研創新、社會實踐等方面提升。再通過育人效果評分,找出貧困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自動推薦其參加相應項目。

曾在高中因貧困輟學的2018級社體專業本科生蔡張飛,在大學期間得益于臺精準資助和項目引導,最終自立自強、攜筆從戎。退役復學后,臺經常針對他的成長經歷推送信息,引導他參加支教志愿服務、陽光體育愛心夏令營等活動,他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每次支教時看到孩子們,我就想起我的童年。走出鄉村,才能更好地改變鄉村!”蔡張飛說。

該校還創建面向貧困學生的“開放式”教學與實踐活動臺——“苔花”勵志班,構建理想信念、勵志自強、感恩奉獻等模塊課程體系,注重解決貧困生在生涯規劃、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方面的難題。

“苔花”班有個特殊的設計——每周舉辦一場周末劇場,同學們將資助育人故事搬上舞臺。最一期節目就講述了一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貧困生如何在理論宣講過程中找到自信和方向的故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命運不同,成長環境各異,但一定要把握學機會,就業改善的是家庭的困局,事業改變的是國家的面貌。”梅林就是“苔花”班優秀學員,她還是2021年學校資助宣傳大使,經常向身邊同學宣講政策。

該校一項調查顯示,相較于全校均水,該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就業率要高出3.48個百分點,升學率高出9.33個百分點、獎學金獲取率高出7.06個百分點。(記者 王磊 王海涵)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