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鑰匙”工程推進農村課改推進難 效果弱

發布時間:2021-11-08 07:56:14  |  來源:中國教育報  

“九把鑰匙”解鎖溫州農村園課改

“森林小屋”出自幼兒的一張繪畫,“循環水系”是幼兒親自然的樂園,“建校石碑”融合了百年校史教育……走進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楓林鎮中心幼兒園,課程元素隨處可見。這所由鄉村小學改建而來的幼兒園,短短兩年就完成了空間再造,課程中鄉野趣味濃厚。

蛻變,靠的不是幼兒園的一己之力。2018年起,溫州市開展市域層面系統研究,針對農村園課改推進難、效果弱的難點痛點,研發了9個課程支持工具,在40所試點園推廣。因其針對、操作、實效強,被農村園稱作課改的“交鑰匙”工程。

課程資源怎樣找

溫州域內的幼兒園,農村園占比60%,優質園占比多年停滯在30%左右。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是明顯的短板。

短板短在哪兒,課程是關鍵。2018年,溫州市學前教育指導中心開展為期一年的調研,找出了問題癥結:課程理念模糊不清、在地資源利用率不高、具體實施策略不足、評價探索整體欠缺。

“不少教師課程意識淡薄,對課程做什么、游戲玩什么、評價評什么等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心主任陳苗說。

以往的開幾次講座、專家送幾節觀摩課,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前教育指導中心轉換思路,借助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試水研制農村園課改“鑰匙”,一把鑰匙對應一個難點,逐個突破,帶動全局。

第一把鑰匙——“在地資源表”。

湖光山色間,千年古鎮史,坐擁豐富的在地資源,瑞安市湖嶺中心幼兒園一度還為課程開發犯愁。拿到第一把鑰匙后,教師按照要求,通過查閱、走訪等方式了解幼兒園周邊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資源。

教師人手一張表格,走進山澗、老街、農戶,地毯式發掘了100多項在地資源。這些都要用起來嗎?再看“鑰匙”給出的注解:對資源進行篩選、重組、利用,最后落地課堂。

湖嶺中心幼兒園探索出了“三走三篩法”。一走,深度走進資源,繪制一張湖嶺鎮課程地圖。一篩,幼兒選擇資源,教師剔除不適合幼兒和園情的內容,如一些人工景點和小吃街等。二走,帶幼兒實地體驗,觀察幼兒對資源的認同程度。二篩,篩選幼兒游戲的生長點,生成特色班本課程。三走,用在地資源開展課程,在稻田里挖番薯拔蘿卜、用稻草進行拔河和跳繩。三篩,將班本資源與園本課程鏈接,實現課程園本化,策劃“稻草節”“竹筍節”等。

“教師驚喜地發現,湖嶺有那么多神奇的地方,農村園能有那么多好玩的游戲。”園長朱麗麗感受到了課改前后的變化。

在尋找課程資源時,溫州還有第二把鑰匙——家園合作站。即農村園邀請家長通過觀察、體驗、共建,成立課程共建團。

文成縣二源鎮中心幼兒園在推進農耕系列課程時,邀請家長中的插秧能手,為幼兒現場教學。園所又請來當地科技種植企業中的家長,給大伙講解現代種植的奧秘。這些有一技之長的家長被聘為農耕課程共建團成員,與教師一起編課、授課。“在家長協同下,農耕課程不僅傳承了地方種植技藝,還增添了現代科技元素。”園長葉靜雯說。

至此,溫州農村園課改找到了源頭活水,從課程執行者變成了發現者。

課程教學怎樣改

泰順縣三魁鎮幼兒園背面有一座荒山,占地800方米。“老師,這座山上有什么?我們可以到山上玩嗎?”每次聽到幼兒的期盼,園長林玲總想著能做些什么。

看到“野趣游戲空間”這把鑰匙后,林玲有了靈感:規劃野趣游戲空間,收集自然化、生活化、低結構、半成品材料,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活動。

“墾荒”行動開始了。幼兒園先是規劃出適合爬、跳、跑、走、鉆等不同活動區域,整地面,安裝水源,設計草坡、石子路、樹屋、滑梯等場地。然后,添置本土化、低結構的活動材料,如泰順山區里的木頭、稻草等。最后,在山上山下設置以情境為主題的混齡游戲,在上山下山的路線上設置一定的運動關卡。

荒山變成了“寶山”,幼兒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耍了。按照“鑰匙”的要求,野趣空間每天游戲時間不少于45分鐘,但意猶未盡的孩子們每次都超時,還給荒山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武魁山”。超預期的成效,使林玲有了新的思考——釋放3000多方米的園所空間,全力支持幼兒自主游戲的開展。

于是,幼兒園拆除了圍欄阻隔,拔除了妨礙游戲的雜草灌木,增加了木質、沙土、草皮等自然材質游戲區。幼兒對游戲場改造有發言權和參與權,“小兔子的家”“孔雀園”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一番改造下來,三魁鎮幼兒園成了遠聞名的游樂場,城區園也排著隊來預約武魁山的“門票”。

“游戲化是學前教育改革的重點,農村園創設野趣游戲空間,出自對幼兒游戲發展的本位思考。而課堂教學的改革,我們也遵循同樣的邏輯起點。”陳苗說。

“KWL記錄表”正成為溫州農村園教師教學的利器。K表示幼兒已知,W表示想知,L表示學得。在開展“移動滑梯”游戲時,瑞安市羅山幼兒園教師韓也知先拿出K表,記錄幼兒初次游戲時的認知,如滑梯從上往下,表面是光滑的,下面要有保護墊等。接著,在游戲中設置關卡,觸發幼兒自主提問:如何讓坡面更順暢?滑梯玩多了會移動,用什么重物固定?這個過程,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和探究能力,教師詳細記錄在W表上,并適時作出回應。到了L表,教師要列舉幼兒學到了什么。

韓也知發現,通過多次游戲,幼兒能用桌椅搭建各式斜坡,嘗試不同的高度和傾斜度,還會觀察光盤、滾筒在不同材質滑梯上的下滑速度。

在KWL記錄表的牽引下,韓也知的游戲教學、主題活動、班本化課程全面升級。為推進這把“鑰匙”,溫州市在幼兒園教師學科素養大賽中,專門列入KWL表格的教學活動設計,讓更多教師獲益。

課程評價怎樣跟

當課程、教學發生改變,評價又該如何跟進?傳統的以教師主觀感受評價幼兒的方法已然不適應了,“嵌入式評價”鑰匙應運而生。

溫州市學前教育指導中心教師梅春曉介紹說,嵌入式評價融入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教師和幼兒一起選擇評價內容,通過投票、統計、畫圖等手段,開展師評、互評、自評,用評價結果優化課程。

永嘉縣巖坦鎮溪口幼兒園教師瞿雙雙發現,多數幼兒來自留守家庭,用餐慣欠佳。為此,她錄制了一段幼兒用餐的視頻,播放后隨即提問:“小朋友,我們吃飯該有哪些好慣?”幼兒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整理餐盤、不掉飯粒、不能剩菜等十幾個建議。

瞿雙雙據此制作班級用餐評價標準,按幼兒的表現用“笑臉貼紙”進行跟蹤評價。評價中幼兒也會有自己的感想,于是在表格的基礎上增加便利貼,幼兒用繪畫記錄感想,附在表格后。一周后,班級開展“好慣”分享會,當選“好慣之星”的幼兒上臺講述自己的好慣小故事。

一日生活皆課程,瞿雙雙最直觀的感受是,嵌入式評價盤活了教學。“面對孩子的不足,我會和他們一起尋找原因和方法,在課程推進和評價中看見他們的成長。”評價幼兒的同時,教師也要照見自己。

陳苗認為,“鑰匙工程”側重于課改的實操層面,但如果全然傾注在實踐中,缺乏對教育理念的上位思考,課改也難行穩致遠。因此,九把鑰匙中就有了一把特殊的鑰匙——“理論口袋書”。

口袋書是一個專用筆記本,前半部分收錄了學前教育相關政策以及所在幼兒園的辦園理念。教師根據需要完成理論刪選,每個教師的“理論口袋書”幾乎不重樣。后半部分,則記錄教師的教學行為、育人故事等,與前面的理論進行對照,寫下教學反思和改進策略。

龍港市東城之星幼兒園的口袋書已是人手一本,園內還組織專門的教研活動,用理論口袋書去詮釋、推動其他幾把“課程鑰匙”的開展。不知不覺,教師在園內就實現了一系列繼續教育。

一把鑰匙解決一個難題,其他如“班本化改造”“有故事的環境”“發現式觀察”等鑰匙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據介紹,溫州在推進“九把鑰匙”時,各試點園自主申報選擇若干把鑰匙。持同一把鑰匙的試點園結成同盟,開展課題研究、教學交流等活動,學前教育指導中心派出教研員解疑釋惑。

自“九把鑰匙”工程實施以來,溫州市有14所鄉村園評上了浙江省一級園,優質園占比提升到50%。因成效顯著,部分城區園也加入了進來。(記者 蔣亦豐)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