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跳水女子10米臺冠軍的全紅嬋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門人物”。一夜之間,在全紅嬋的老家門口,突然出現了許多網絡主播,他們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進行直播、帶貨、拍照,甚至還有人爬上全紅嬋家的墻頭直播。顯然,這些突如其來的關注與圍觀,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范圍,讓全紅嬋的家人和當地村民不勝其擾,不得不在村口豎起“免入”招牌。
其實,類似追熱點、蹭流量的網絡直播已不是新鮮事。這種“貼身直播”的方式,不過是網紅主播們的又一次“慣例”操作。早些時候,網絡主播蜂擁而至追捧“大衣哥”和“拉面哥”等,將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展示給受眾,制造了一場又一場的流量狂歡。更有甚者,此前河南發生洪澇災害,有人居然將災區當秀場,為了擺拍而占用救援隊的救生艇,占用寶貴的救援資源,嚴重妨礙了救援工作的開展。
從本質上來說,網絡直播是一種注意力經濟,需要流量的加持。但是,倘若直播唯流量是從,只顧滿足受眾的窺私欲,收割流量和熱度,而不顧質量、不負責任、不講道德,其行為就很容易突破社會底線,侵犯個人隱私,挑戰社會的公序良俗,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給網絡直播訂立規矩和底線,才能從根本上終結網絡直播惡意炒作的沖動,鏟除其滋生的土壤,讓它不再是一門“流量生意”。
首先,錯誤行為的背后往往是錯誤的價值觀。“打卡式直播”亂象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在作祟。這樣的主播,往往缺乏基本的道德指引,沒有正常的價值判斷,驅動他們的不過是為了利益最大化的投機。因此,一擁而上與轟然散去,往往只在一瞬間。當流量效應結束以后,平臺和主播賺得盆滿缽滿,但那些被他們“圍觀”的對象,卻很難回歸過去的正常生活。其次,當公眾的關注已經因“流量”而走偏時,平臺和監管機構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罔顧社會利益,放任不良信息的傳播,要主動作為,明確價值底線,對惡意直播的賬號和內容,應減少推薦、處罰甚至封禁。再次,要讓網絡直播創新和競爭,始終位于正常的軌道內。如果說,現在的直播著重于“有意思”的內容,那么未來,應當更加注重“有意義”。如此這般,網絡直播才能從“快餐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才能真正解答人們心中自始至終存在的疑問:“成為網紅之后,下一步應該怎么辦?”
需要強調的是,批評網絡直播的亂象并非要把這個行業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糾正它的錯誤和不理智,改變粗暴而簡單的行業發展模式,讓各方達成共識,共同努力促進網絡直播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記者 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