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報道陽春三月,春耕正忙。3月初,全市科技鬧春耕現場會在咸安召開,百余臺現代化農機成為現場亮眼角色,還有哪些科技元素閃亮春耕田野?3月15日,筆者到咸安田間地頭探訪。
智能化:一鍵精準給肥供水
在馬橋鎮樊塘村,咸寧市綠佳綠色合作社6畝玻璃設施大棚里,排風,給水,遮陽,溫控等現代化設施齊備,寬敞明亮,一排排基質袋上,南瓜秧,西瓜秧,水果黃瓜秧等長勢正旺,玻璃房旁邊的大棚辣椒秧,茄子等10多種蔬菜苗長勢旺盛,呈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原來要請人工為蔬菜澆水施肥,現在只要一鍵就可精準給肥給水,一鍵搞定大棚通風控溫遮陽,省時又省力。”馬橋鎮樊塘村綠佳綠色合作社負責人謝樹倫蹲在防草防水的雙層地膜上,正給瓜苗摘去多余枝葉。
謝樹倫笑著介紹,種了一輩子蔬菜,今年做農輕松不少,原來管理用工十幾人,現在幾個人可輕松搞定。
區蔬菜管理辦公室主任陳衛東說:“這是投入100萬元的肥水一體化智能澆灌機,通過氮、磷、鉀三個配肥桶科學配方后,供水供肥可控精準。”
據悉,在區農業農村局支持下,謝樹倫的120畝蔬菜基地一改傳統農業用工密集的耕作模式,于2021年建設蔬菜智能大棚,今年元月投入使用。大棚旁還建起蔬菜農民田間學校,不定期對有種植興趣的居民進行培訓,帶動附近30余村民走上種菜致富之路。
微生物化:以菌治菌修復土壤
在雙溪橋鎮楊堡畈,油菜花怒放的田野邊,一字排開的8畝生姜大棚內,10余名工人正采用復合微生物肥修復土壤。
有的工人在給大棚切地溝,有的在施復合微生物肥,有的在開旋耕機把微生物肥和土壤一起打碎混和,然后鋪上地膜,并在棚口掛上相應的牌子。“以菌治菌就是灑在地里的復合微生物肥在薄膜里,成千上萬的生物活性小肽類氨基酸活性益生菌正和原土壤有害菌斗爭,同時通過切地溝以切斷地塊與外界聯系,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透氣性,抑制病菌的生長,還可提高土壤肥力。”湖北欣辰農業董事長吳海兵說,正在做油菜餅肥、復合微生物肥、有機肥實驗,年底11月份的時候,看大棚的姜產量來定今后150畝姜田適合使用哪種肥料,200畝富硒水稻基地也將同步實驗使用。
據了解,土壤連種3年就會帶各種原生病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也會減產。如何改良土壤?吳海兵一直在尋找出路。來自湖北崇陽縣華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舒華兵是“以菌治菌”技術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吳海兵的合伙人,專門研究生產的微生物肥免費提供給基地使用。
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徐盛斌說:“以科技融入春耕生產,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澎湃動力。進入春耕以來,咸安區派出農業科技特派員100余人下沉一線,投入3000多臺農機實現春耕作業機械化,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0期、培訓蔬菜從業人員500人次以上、發放各類技術資料5000份,并把多項農業科技成果運用到春耕生產中,奏響了科技鬧春耕的動人樂章。
(特約記者:胡劍芳 通訊員:陳衛東 編輯:李洋 責編:聶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