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鮮明的情感形象影響中國人的審美視野和表達

發布時間:2022-03-04 14:07:43  |  來源:湖北日報  

3月5日,驚蟄。在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里,有雨露霜雪,有春夏秋冬,只有一個節氣名稱是一個動物的“動作”,驚蟄。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再度細分,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对铝钇呤蚣狻穼@蟄這樣描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相關人士解釋說,“蟄”指冬眠的蟲子,有藏的意思。驚蟄時分,春雷開始響起,把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蟲子都驚醒了,所以陸游詩云“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在古人認知中,動物是知時氣的,一些靈獸還能溝通天地神明。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相關人士介紹,《易經》里說“日月麗乎天”,人類最早崇拜天體,日、月、星辰都是膜拜的對象,目前的文獻、考古實物能證明,中國古人認為太陽里住著三足烏,月亮里住著蟾蜍。漢代畫像磚里月亮上趴著肚子碩大的蟾蜍,是婦人懷孕的樣子。蟾蜍是生殖能力很強的物種,春天產卵能鋪滿整個河岸,卵泡生出尾巴變蝌蚪,蝌蚪生出四腿變蟾蜍,形態不斷變化,但生命仍在。“古人崇拜這樣生存能力強的動物。今年是虎年,大概6000多年前,先民就在墓葬里用蚌殼擺成虎形。《周易·乾卦文》說:‘云從龍,風從虎。’”

該人士表示,中國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習俗,土家族的祖先巴人更以白虎為圖騰,土家族信仰白虎的文獻見于《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風俗通義·祀典》中有記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亦避惡。”在民間,虎象征著力量和勇猛,是吉瑞的標志,具有驅邪鎮宅的能力。人們給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睡虎頭枕。

不僅在信仰上護佑先民,不少動物還進入到詩詞中,以鮮明的情感形象影響中國人的審美視野和表達。

在雨水節氣,南方過冬的大雁開始北歸,候鳥的遷徙,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對大雁習性的觀察,生發出滿含個人情思的意象。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古人認為鷓鴣的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一番秋雨之后,蟬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寒蟬在文人筆下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寒蟬鳴我側”。

另外一只燕子,也是候鳥,在中國人的文字和情感世界里擁有了更豐富的意象、更多元的表情,“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惜春、相思、感傷時事,構筑起春景里豐富的審美體驗。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關鍵詞: 二十四節氣 春耕季節 驚蟄 審美視野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