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83歲的王先生腹痛反復無常,但完善胃、腸鏡等相關檢查后,卻未能查出病因,四處求醫無果的他在親戚的推薦下來到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全面了解王先生的病情后,醫院消化內科執行主任朱黎英憑借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王先生腹痛的原因可能在小腸處,建議其完善小腸鏡檢查。王先生和家屬商議后,決定進行小腸鏡檢查,而檢查結果也證實了朱黎英的判斷。
(資料圖片)
“小腸也被稱為‘黑暗大陸’,常規的胃腸鏡檢查均無法達到,而不明原因的腹痛等病癥都有可能和小腸有關。”朱黎英說,而小腸鏡診療技術可以將內鏡送達中消化道的小腸,完成全小腸探查。
認識小腸鏡
據了解,小腸鏡是一種用于檢查和診斷病因不明的慢性消化道出血及各種小腸病變的醫療器械。小腸鏡是觀察小腸病變最清楚的一種檢查方法,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確診率達到80%至90%,具有可以活檢、視野清晰的優點,使其成為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在小腸鏡檢查時,由于小腸總長約5~7米,一般醫生會結合病史和小腸CT等其他檢查結果,初步判斷病變的部位,再決定采用經口腔進鏡、經肛門進鏡或經口和經肛方式對接。如果懷疑病變部位靠上,首選經口進鏡,可完整掃查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中上段;病變部位靠下,經肛進鏡可觀察大腸、回腸,甚至空腸末端病變;如果經口和經肛方式對接,則能實現全小腸無盲區的檢查。
此外,因為人體小腸較長且操作難度高,所以整個診治過程比普通胃腸鏡時間久,多數患者都需要在麻醉下進行此項檢查。因此,檢查前應需專業醫生進行評估。
“小”腸鏡“大”作用
“小腸鏡診療技術的出現,彌補了膠囊內鏡的不足,不僅可以對小腸疾病進行高清的圖像檢查,同時發現問題還可以進行局部定向的活檢,甚至可以在小腸鏡下對出血、息肉和狹窄等小腸疾病進行治療,對小腸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朱黎英表示,小腸鏡診療技術的開展標志著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內鏡檢查實現消化道的全覆蓋,該技術還填補了我市小腸診療技術的空白。
哪些情況需要行小腸鏡檢查?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鐵性貧血:有嘔血或黑便、血便癥狀,并且之前胃鏡及結腸鏡檢查排除了胃、十二指腸和結腸病變。
2.疑似小腸腫瘤或增殖性病變。
3.疑似小腸克羅恩病。
4.不明原因小腸梗阻、腹瀉或蛋白丟失;疑似吸收不良綜合征。
5.小腸異物取出(如膠囊內鏡等)。
6.外科腸道手術后異常情況(如出血、梗阻等)。
7.相關檢查提示小腸存在器質性病變可能(DSA、膠囊內鏡、小腸CT等)。
8.已確診的小腸病變(如克羅恩病、息肉、血管畸形等)治療后復查。
9.小腸疾病的治療:小腸息肉切除術、小腸血管病變治療術、小腸狹窄擴張術等。
10.困難結腸鏡無法完成的全結腸檢查。
11.手術后消化道解剖結構改變導致十二指腸鏡無法完成的ERCP。
12.不明原因的腹痛,常規胃腸鏡檢查及其他影響學檢查沒有陽性發現。
13.經皮小腸造瘺術。
(責任編輯:魯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