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能汽車既是戰略選擇,也是產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智能化決定了汽車革命下半場競爭的勝負。智能化實際帶動的車端新增產值,到2030年將達到2.8萬億元。”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日前舉辦的2023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上表示,鞏固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的同時,必須通過智能化形成新的競爭力,不做智能化,電動化的先發優勢也可能保不住。
作為融合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創新技術的智能網聯汽車,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當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快速提升,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車用操作系統、大算力計算芯片、跨域融合域控制器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資料圖片)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新車銷售達700萬輛、同比增長45.6%,市場占比提升至34.9%。今年上半年,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42.4%,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10個百分點,預計2025年乘用車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滲透率將會達到70%。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小范圍測試驗證轉入技術快速發展、生態加速構建的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管理處處長吳鋒指出,但當前仍存在政策法規需加快完善、技術發展路徑和商業化模式尚需探索、產業管理協同有待進一步加強等課題,需要各方共同研究解決。
事實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催生著國內新興車企的誕生和擴張,也讓整體汽車產業鏈條擁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汽車智能化發展也面臨更大的挑戰,即更高的投入、更快的更新迭代和更殘酷的優勝劣汰。
用戶對智能汽車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平衡好高額的技術投入與安全守護?是否采用昂貴的激光雷達、發展單車智能還是車路協同、究竟采用高精地圖還是無圖等技術路線孰對孰錯?如何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將駛向何方?
自動駕駛迎窗口期
今年以來車市硝煙彌漫,一個“卷”字貫穿其中——卷產品、卷技術、卷價格、卷產業鏈上下游、內卷愈發激烈的同時加速外卷,產業轉型、價格大戰、需求透支等推動著汽車產業加速變革。電動汽車價格體系重塑之際,智駕潮也如火如荼。
作為智能汽車的重要特征,智能駕駛正在成為新車競爭的又一賣點,多家車企在城市NOA上展開軍備競賽——小鵬汽車計劃今年內在50個城市普及XNGP;理想汽車NOA領航輔助功能將于年底完成100個城市的落地推送;專注于高速輔助駕駛功能的蔚來汽車正在集中資源,計劃下半年把城市高階智能輔助駕駛功能落地;華為最為激進,不依賴高精地圖的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將于年底覆蓋全國范圍;曾經認為“無人駕駛是忽悠騙局”的比亞迪加速為騰勢N7披上智能化鎧甲,加推高快智駕包,明年一季度開啟城市NOA推送。
“中國自動駕駛上車的速度以一種洶涌的姿態向我們走來,L2級別自動駕駛市場開始朝著標配化的趨勢發展,L2.5級別自動駕駛市場正在快速破冰,行業里有非常多具有高性價比,且用戶體驗比較過硬的產品,在今年開始大規模量產。”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智能汽車業務部總經理蘇坦透露,最新調研顯示,智駕在購車決策重視因素中的占比已有大幅度提升,占到10%。同時,新能源汽車銷量趨勢中,具備核心智駕功能的車型滲透率快速提升,尤其是15萬-25萬元和25萬-30萬元價格區間幾乎以兩年翻倍的速度在提升。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汽車電子成本占整車成本的比例不斷提升。長城資本上海總經理、長城汽車芯片產業規劃部部長貢璽指出,目前動力電池是一輛智能電動車最大的成本來源,但到2030年,汽車電子及其模組將占到一輛車45%的BOM成本,從而成為車上最大的BOM成本的單個器件。
降本便成為車企以及供應鏈企業加速攻克的方向,也是實現智能網聯汽車普及的重要前提。
“成本競爭從去年開始到現在愈演愈烈,隨著智能化功能不斷增加,整個汽車行業的競爭出現非常激烈的剪刀差。”蘇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主機廠壓力非常大,過去一款車的開發周期是48個月,逐漸縮短至36個月、24個月,今年很多車型從立項到上市只有18個月,甚至有些激進的廠商在12個月或14個月完成了新車上市。
加速構建軟硬件生態圈
智能汽車產業鏈條十分冗長,將帶動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信息通信技術等,讓其成為產品進入汽車,同時智能汽車對其他產業的強力拉動讓汽車產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先導性產業。
“要防止在智能化加速發展時出現技術的‘卡脖子’和供應鏈的斷鏈,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全鏈條的規劃和更加安全有韌性的供應鏈建設。既包括關鍵環節,也包括產業鏈空間布局,由過去過度集中的比如汽車半導體的供應鏈布局,向更均衡的全國性布局來進行設計和規劃。”張永偉建議道。
而在構建智能化汽車軟硬件生態圈中,芯片則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愛芯元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仇肖莘認為,從市占率來看,國外芯片公司在中國的半導體市場占據主流地位,但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們在全球的領先地位,給予了中國汽車芯片公司發展的機會。“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我認為三年之內,中國的芯片公司能夠占到主力的市場份額。”
智能汽車是汽車產業的下半場,核心技術和模式創新仍是當前階段智能網聯汽車加速發展的關鍵。而智能駕駛產業鏈的復雜度已經決定了只靠單個企業無法滿足所有要求,互利共贏才是行業良性發展的前提。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部部長王曉明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很難直接套用新能源汽車的模式和經驗,更多要依靠行業的力量、市場的力量,而不僅僅是政策的力量。
一方面,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處于探索期,技術路線不夠明確,產業鏈比新能源汽車復雜且更長,參與主體更多。同時智能網聯汽車未來帶來的用戶體驗和用戶側的價值和效率也需要創新驅動。另一方面,智能網聯汽車的全球競爭非常激烈,新技術投資的門檻低,社會資本活躍,產業靈活多變。
“政府應該在規則、標準、基礎設施方面給予更多支持,通過市場競爭篩選最優的技術和產品。”王曉明建議道,國家層面應加強合作平臺建設,“這是單靠行業和企業解決不了的,應從政府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主體建設。”同時,企業應該積極探索智能汽車商業模式,打造產業生態;投資機構應該注重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看準關鍵技術和關鍵賽道,形成有效投資來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作者:宋豆豆 編輯:張明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