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管理 同質化服務——武城縣緊密型醫共體步入改革發展“快車道”

發布時間:2023-10-10 08:42:13  |  來源:山東衛生新聞網  

近年來,武城縣聚焦探索建立“一個緊密型醫共體覆蓋全縣域”的“武城模式”,落地實施“八個統一”管理,構建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和運行格局,縣鄉醫療機構擰成一股繩,邁出了管理一體化、服務同質化、信息共享化、人才多向化的步子,有效提升了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自醫共體成立以來,鎮街衛生院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次大幅增長,連續兩年醫療收入同比增長30%以上,2022年底達到53.65%;縣人民醫院2023年醫療收入同比增長26.7%,改革發展成效顯著。


(資料圖)

一、聚焦政策導向,積極探索創新,醫改惠民有了“大舞臺”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搭建整體框架。2020年5月,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主任,組織部長、分管副縣長任雙常務副主任的縣醫共體管委會,全力推動改革落地見效。2020年8月,構建起以縣人民醫院為龍頭,8家鎮街衛生院和1家精神衛生中心、295家村衛生室為成員單位的“1+9+295”的整體框架,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法人代表統一為縣人民醫院法人代表。

二是完善體制機制,促進規范運轉。成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黨委,各鎮街衛生院設立黨支部,實行醫共體黨委領導下的牽頭醫院院長負責制,實現了對“人、財、物、醫療、藥械、醫保、績效和信息化”的“八統一”管理。制定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章程,設立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室、財務管理中心、醫保管理中心、醫政管理中心、基層公共衛生管理中心等10個內設機構,明確分工、各負其責,確保醫共體有序運行。強化制度保障,對“三重一大”事項,實行黨委會、院長辦公會集體研究決定并按規定程序執行,同時建立內外部監督機制。

三是化解遺留問題,實現輕裝上陣。堅持以改革為契機,清家底、兜底線、提高線。鎮街衛生院相關債務和退休、自聘、借調人員歷史問題全部化解,在職職工全部執行最新工資標準。

二、加大投入力度,著力強基固本,醫療服務實現“大躍升”

一是大力實施“基礎提升”工程,發展潛力不斷積蓄。投資13.5億元建設縣人民醫院新院區,設計床位1000張,建筑面積15.45萬平方米。全力推進基層衛生院建設項目,打造武城鎮衛生院、魯權屯中心衛生院、四女寺鎮衛生院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推薦標準水平;按照“社區醫院”標準提升廣運街道辦事處衛生院;提檔升級老城中心衛生院,使其成為縣域醫院次中心。

二是大力實施“能力提升”工程,醫療能力大幅提升。全力加強學科建設。建成國家級胸痛中心,省市級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五大急診急救中心,培育縣域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和重點培育專科各1個,骨外科被納入“德州市臨床專科能力攀登計劃”。各鎮街衛生院積極發展特色專科,老城中心衛生院在國家級“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中被通報表揚,康復特色專科成為市級基層重點專科。加大人才隊伍建設,醫共體成立以來,鎮街衛生院招聘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32人,縣人民醫院引進學科帶頭人3名、本科學歷以上人員110余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空編率降至8.8%。

三是大力實施“借梯上樓”工程,對外合作逐步深化。醫共體緊緊圍繞“1+3+N”(1個醫共體與3家上級醫院及N個知名醫院不定期合作)的對外合作模式,先后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山東省立醫院、山大齊魯醫院等知名醫院進行合作,引進知名專家,打造學科建設新高地。2023年實施“三名”工程,引進名院、名科、名醫,加強學科培育。醫共體成立以來,共聘請知名專家來武城技術幫扶1800余人次。

三、加快互聯互通,共享優質資源,整合發展步入“快車道”

牢牢把握“緊密型”這個核心,堅持“一本賬、一家人、一體化”理念,構建起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

一是著力建設“大中心”,推動服務全域化。先后建成影像中心、心電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區域檢驗中心、藥械配送中心,實行醫共體內檢查結果互認,雙向轉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覆蓋縣鄉村的縣域檢驗中心于2022年3月份運行,該中心通過系統化物流管理流程配合遠程監控進行縣域內樣本收集、統一送檢,日檢驗量達到了1000人次左右,使老百姓享受了一級醫院的檢驗花費、二級醫院的檢驗服務,并且95%的檢驗結果當天就可以拿到,為全省唯一實現高效、同質、統一管理的縣域檢驗中心。醫共體成立以來,累計為43066例患者開展影像檢查,心電中心集中診斷病例14193人次。

二是著力打通“中梗阻”,推動管理同質化。統一縣鄉醫療機構用藥目錄,解決了基層藥品配送難、藥品短缺等問題。制定“醫共體分級診療疾病目錄”,包括基層醫院首診50種,縣級醫院下轉20種,讓醫共體內醫療機構與患者按病情“各歸其位”。推進同質化管理,醫政、護理、院感等中心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診療規范的培訓質控。

三是著力構建“三張網”,推動服務便捷化。建設信息化“一張網”。縣鄉醫療機構統一“HIS、PACS、LIS、電子病歷”等醫院信息化模塊,并且實現與公衛、慢病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建好心電“一張網”。向上聯接市人民醫院,向下延伸到中心衛生室,與“胸痛中心”和所有120急救車互聯互通。建設院前急救“一張網”。購置15輛急救專用車輛,主城區外每個鄉鎮1輛,24小時待命,打造農村30分鐘急救圈。

四是著力服務“大健康”,推動醫防一體化。成立“醫共體健康管理中心”,以單病種規范診治為主線,以篩查為切入點,以專科醫生為主,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推動醫療資源和患者的有序合理流動。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普及推廣和務實應用為導向,打造全民共享的“活檔案”,進一步加強服務項目精細化測算與結算,提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感受度和滿意度。

四、圍繞便民利民,突出具體動作,服務群眾邁上“新臺階”

一是推出“兩下兩送”,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兩下”即將慢病門診從縣人民醫院下放到鎮衛生院,病種由2021年的4個擴展到現在的20個;將“兩病(高血壓、糖尿病)”門診從鄉鎮衛生院下放到村衛生室。“兩送”即對失能半失能患者、重精患者和困難群眾送醫下鄉、送藥上門。縣醫共體成立以來,共開展慢病報銷22322人次,“兩病”報銷75255人次,送醫下鄉1023人次,送藥上門6987人次。老百姓由衷感謝黨的好政策,稱贊:當年的“赤腳醫生”又回來了。

二是用足醫保政策,落實轉診服務“全鏈條”。落實了醫保基金打包支付政策,縣域內雙向轉診連續計算起付線制度。開通內部“向下、向上”綠色轉診通道,向域外轉診患者提供全鏈條服務,最大限度讓群眾便利就醫、省錢就醫。

三是推動資源下沉,確保群眾身邊“有醫靠”。一是推進人才下沉。縣人民醫院下派業務骨干擔任成員單位業務院長,實行基層服務積分制,與醫護人員晉級晉職、評先樹優掛鉤,調動人員“下沉”積極性。二是推進專科下沉。推進成員單位特色專科建設,將“組團式幫扶”升級為“造血式幫扶”,形成鎮街衛生院“一院一科一特色”品牌效應。三是推動技術下沉。合作“共建病房”,常態化開展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和業務培訓等,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優質服務,以實際行動提升基層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武城縣將做好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后半篇文章,持續深入推進“一主(以縣人民醫院為主導)兩翼(以老城中心衛生院和魯權屯中心衛生院的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為兩翼)多點布局(延伸各鎮街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的醫共體改革新模式,全面建設“區域一流、山東先進、國家精品、人民滿意”的區域醫療中心,讓人民群眾的衛生健康服務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董桂全 趙治行)

(責任編輯:魯峰)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