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車企一季度財報:近五成營收下滑 兩成凈利潤增長

發布時間:2023-05-10 09:45:32  |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年是疫情管控全面放開的第一年,也是中國車市全面復蘇的關鍵之年。但在第一季度,中國車市就面臨了不小的挑戰,受制于春節假期提前、部分消費需求提早透支,以及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出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車市開局便陷入低谷,不過好在“價格戰”拉動了整體銷量提升。據乘聯會發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426.1萬輛,同比下降13.4%。不過“價格戰”也稀釋了車企的利潤空間,簡單來講就是車賣出去了,但是不賺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北青傳媒汽車事業部整理后發現,在已經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財報的15家上市車企中,僅有8家實現了營收正增長,它們分別為比亞迪、北京汽車、廣汽集團、江淮汽車、江鈴汽車、北汽藍谷、海馬汽車及眾泰汽車;而能夠實現凈利潤增長的更是只有3家,分別為比亞迪、長安汽車和江淮汽車,塞力斯、北汽藍谷和海馬汽車為虧損收窄,所以真正能夠實現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的只有比亞迪、江淮汽車2家。

在銷量目標完成率方面,北京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及江鈴汽車則較好地完成了一季度的銷售任務,它們的目標達成率分別為22.29%、21.71%、20.16%和22.75%,而緊隨其后的是東風汽車,它的銷量目標完成率為18.65%。零跑汽車是已公布銷量目標的9家車企之中表現最差的一個,它的銷量目標達成率僅為5.25%。對于銷量及收入減少,零跑汽車方面回應稱,一季度主要是進行了2023款車型的生產導入,在新車型上市之前,同時對舊車型的銷售和生產進行了調整,新車型已于3月中旬開啟交付。此外,春節假期和國補退出等因素也對品牌的營收和交付產生了一定影響。

比亞迪距上汽集團只差一個“廣汽”

在已公布2023年一季度財報的15家上市車企之中,上汽集團的營業收入雖然依舊身處第一,但是它的盈利能力以及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均在同比減少。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團營收1459.16億元,同比降低20.03%;歸母凈利潤27.83億元,同比下滑49.55%。

對于業績下降,上汽集團解釋稱,2023年一季度公司受汽車市場競爭影響,公司盈利水平持續承壓,導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基本每股收益同比減少。

上汽集團的業績下滑并不令業內感到意外,因為早在去年它就呈現出了一定的頹勢。2022年,上汽集團實現總收入7440.63億元,同比下降4.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跌至2011年以來的最低值,為161.18億元,同比下降34.3%。造成上汽集團2022年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是,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兩大“奶牛”的產奶量減少,去年上汽大眾的歸母凈利潤跌破百億元關口,達87.29億元,同比下滑14.3%;上汽通用則為55.79億元,同比下滑23.2%。

相較于上汽集團,身處2023年一季度營收榜單第二位的比亞迪則賺得盆滿缽滿,它與頭名的位置也只差一個“廣汽集團”。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收1201.74億元,同比增長79.83%;歸母凈利潤41.30億元,同比暴增4倍以上。

比亞迪的營收增長主要依賴于新能源產品的熱銷,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共計銷售新車55.21萬輛,同比增長89.47%。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比亞迪的利潤來源并不單于汽車業務,還包括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等,但汽車業務是比亞迪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

位列2023年一季度營收榜單第三位的是北京汽車,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汽車實現營收476.96億元,同比增長4.30%;歸母凈利潤達14.55億元,同比降低7.12%。銷量層面,依托于北京品牌、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福建奔馳四大整車業務,北京汽車一季度銷量達24.7萬輛,較2022年一季度增長9.3%,成功跑贏大盤。

展望2023年二季度,北京汽車認為,隨著接下來自主業務北京品牌煥新戰略及產品迭代計劃進一步落地,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張,合資業務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福建奔馳的新能源化戰略持續深入,北京汽車的市場銷量將有望進一步放大,帶動經營質量持續提高。

長安與長城的凈利潤相差40倍

相較于營收前三甲,身處四、五位的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則境況大不相同。其中,長安汽車2023年一季度營收345.56億元,同比微降0.06%;歸母凈利潤69.70億元,同比增長53.65%;長城汽車2023年一季度營收290.39億元,同比降低13.63%;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74億元,同比減少89.34%。相較而言,長安汽車的凈利潤是長城汽車的40倍。

對于業績的大幅下滑,長城汽車方面表示,主要系公司仍處于產品結構調整期,基于2023年新產品上市節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設及研發投入所致。報告顯示,長城汽車第一季度研發費用上漲15.9%至15.3億元,銷售費用上漲38.3%至14.5億元。

不過,銷售成本增加并未帶來銷量的實質性好轉。2023年第一季度,長城汽車累計銷售新車21.99萬輛,同比降低22.41%。除了長城皮卡以外,長城汽車旗下其余四大品牌,哈弗、魏牌、歐拉、坦克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魏牌一季度僅銷售3403輛,同比減少76.18%;歐拉銷售1.78萬輛,同比減少47.37%;而公司的“銷量擔當”哈弗表現也不樂觀,銷量同比下降24.58%至12.58萬輛。

反觀長安汽車,它不僅是15家上市車企之中,歸母凈利潤最高的,同時其銷量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今年第一季度,長安汽車共計銷售整車60.78萬輛,同比降低6.71%,其中3月銷量為24.50萬輛,同比增長3.77%。

近一個月以來,長安汽車共獲得20份券商研報關注,買入15家,增持1家。其中,東方證券給出的買入評級理由包括,一季度費用率同比提升,現金流大幅改善;自主品牌銷量穩步增長,新能源轉型及海外戰略持續推進等。財通證券給出的增持評級理由包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費用率有所提升;2023年新產品持續推出,助力實現全年銷量目標等。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長安汽車在一季度實現凈利潤69.70億元,同比增長超0.5倍,但這份業績之中,是包含總計金額為54.89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其中,最大的兩筆非經常性損益收益來自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產生的收益以及政府補助,分別為50.21億元和4.37億元。刨除這兩筆收益,長安汽車在一季度的凈利潤為15.12億元,同比下降超3成。

廣汽集團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樣有所提升,同比上漲14.14%至265.57億元,不過其凈利潤一樣有著較大幅度的下滑,下降48.89%,僅為15.38億元。對此,廣汽集團方面表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降,主要是由于在本報告期內,合營企業汽車銷量同比下滑、盈利下降,以及受價格戰影響,自主品牌毛利率下降等綜合因素所致。

江淮“翻身” 東風“下沉”

在今年一季度的營收榜單中,江淮汽車的表現可謂令人頗為意外,它是唯二實現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的上市車企,另外一家為比亞迪。2023年一季度,江淮汽車實現營收107.86億元,同比增長10.26%;實現凈利潤1.48億元,同比大增151.00%。江淮汽車的凈利潤上漲主要系國際出口業務持續發力,營業利潤同比增加所致,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江淮汽車共計出口4.62萬輛汽車,同比大幅上漲97.10%;總計銷售新車13.84萬輛,同比增長6.97%。

在實現“扭虧為盈”的同時,江淮汽車也與大多數自主品牌一樣,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報告期內,江淮汽車在研發領域投入3.70億元,同比增長25.37%。目前,江淮汽車全新新能源乘用車品牌——釔為已經正式發布,在未來5年,江淮釔為將打造釔為3、釔為X3、釔為5、釔為X5四款車型,覆蓋純電小型車、轎車、轎跑、SUV車型。

與江淮汽車一樣,東風汽車也在加速轉型新能源,在今年上海車展上,東風汽車旗下東風風神品牌啟動了1258“e啟”計劃,并發布了全新電動系列eπ?!癳啟”計劃包括1個中心、2條路徑、5大支撐、8款產品,東風風神將從2024年起,每年至少投放2款新能源車型,三年內至少推出8款產品,實現對全品類、全尺寸新能源產品的全覆蓋。

不過從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來看,東風汽車的轉型之路還任重道遠。2023年一季度,東風汽車實現營收26.37億元,同比下降26.49%;實現凈利潤0.96億元,同比減少19.41%。銷量層面,東風汽車在今年一季度的狀況也差強人意,僅銷售新車3.45萬輛,同比下滑18.95%。

如果不考慮盈利為正,北汽藍谷在今年一季度的財報狀況以及銷量也是可觀的。2023年一季度,北汽藍谷實現營收24.97億元,同比增長44.31%;凈虧損收窄6.81%至8.92億元。北汽藍谷營收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整車銷量增長帶來了收入的增長。今年第一季度,北汽藍谷共計銷售新車1.51萬輛,同比增長65.72%。

海馬汽車的狀況與北汽藍谷類似,它在今年一季度同樣實現了營收增長,凈虧損收窄以及整車銷量提升。2023年一季度,海馬汽車實現營收10.36億元,同比增長44.52%;凈虧損收窄14.48%至0.52億元,實現銷量1.07萬輛,同比增長87.45%。海馬汽車方面表示,受產品銷量提升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實現較大增長。在此情況下,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較上期下降,原因是去年同期房地產項目交房,毛利較高所致。

從需求端來講,今年第一季度,消費者的需求并未得到全部釋放,同時市場回暖也尚需一定時間,不過從供給端來看,各大車企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今年第二季度,將有多款全新且頗富競爭力的產品迎來上市,這將極大程度地刺激市場需求。相信隨著需求的進一步釋放,二季度各大車企的生存狀況將得到有效緩解。

文/王磊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