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6日電 題:自動駕駛常態化盈利挑戰已明晰
作者 盤和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中新經緯研究院特約專家
自動駕駛是汽車產業與人工智能、物聯網、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是當前全球汽車與交通出行領域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已成為各國爭搶的戰略制高點。2021年以來,自動駕駛商業化在持續推進中,公眾對于發展前景充滿了期待。雖然自動駕駛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汽車行業發展的大方向,但路徑選擇和具體實現時間還并不明確。
從技術上出發,自動駕駛分為L1-L5五個級別。當前大部分汽車自動駕駛級別處在L2的水平,即車輛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一項操作提供駕駛,駕駛員負責其他動作。近年來,不少車企在宣傳上說他們的自動駕駛級別能達到L4,實際限制條件卻比較多。很多自動駕駛車輛是在內部測試道路上可以達到L4,但不能應對現實的復雜路況。
2021年普遍被認為是自動駕駛L3的元年,很多汽車開始配備L3級別的自動駕駛相關設備。L3級別能夠實現大部分的自主操作,駕駛員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必要時候接管車輛。雖然很多車輛配備了相關的自動駕駛設備,但在實際車輛行駛過程中,多數駕駛員還是親自駕駛。
我認為,中國在自動駕駛發展上給出的規劃相對合理,從當前的技術進步速度出發,自動駕駛從試點到真正商業化的周期至少在10年以上,并且開始階段可能以區域化道路租賃運行為主。與此同時,自動駕駛相關的硬件和軟件還需要加強。對于硬件,當前人工智能,比如自動駕駛,還處在弱智能階段,不僅成本很高,而且還無法擺脫工程師的監管;對于軟件,無人監管的車輛運行,很可能遭遇類似于共享單車管理這樣的城市難題。自動駕駛車輛如何投放,如何規范事故責任,很多問題還沒有答案。
就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徑來說,我認為,相比于私家車,出租車自動駕駛是比較合理推進自動駕駛發展的方式,出租車整車的使用場景較為開放。當前自動駕駛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L5,即使是L4級別,其自動駕駛環境也是受到限制的。當用戶要長途用車的時候,為應對復雜的路況需要及時調整自動駕駛車輛的環境參數,實現起來比封閉城市內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難度要大很多。
確定路徑不意味著發展一帆風順。自動駕駛涉及多項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最終落地要靠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而這些都是前沿科技,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由于近幾年風投發展迅猛,自動駕駛公司往往選擇上市融資,但這一波上市潮可能遭遇全球宏觀經濟周期以及技術研發瓶頸的影響。
自動駕駛常態化盈利的挑戰已經明晰。第一,自動駕駛的軟環境,交通規則需要進行相應修改。第二,成立專門機構來認定自動駕駛的成熟度。第三,在城市中配合規劃布局自動駕駛車輛,加強相關基礎設施投放。第四,自動駕駛車輛成本比較高,探索低成本生產。從這些方面提前布局,政企合力一定能推動自動駕駛市場快速發展。(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