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廣州車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汽車廠商和汽車零部件廠商參展。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觀眾在2021廣州車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盡管已漸近尾聲,但以“新科技,新生活”為主題的第十九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下稱“2021廣州車展”)在業界引發的熱度依然不減。作為年內最后一個A級車展,廣州車展素有“中國汽車市場風向標”之稱,從中不僅可以觀察來年汽車市場的重要趨勢,還可以窺見汽車產業革命的端倪。
從產品到品牌
新面孔展現新風向
熙熙攘攘的廣州車展,對于受疫情、芯片緊張、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而略顯寒意的全球汽車業而言仿佛一股暖流:高達22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集聚了超千臺展車,其中全球首發車54臺,概念車28臺。造型各異的新車型爭奇斗艷,炫酷硬核的新技術密集發布,在令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顯示出全球汽車業正快馬加鞭奔向“新四化”。
尤為亮眼的是今年首次亮相廣州車展的新面孔。豪車陣營中,保時捷、蘭博基尼、賓利、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奔馳、寶馬、凱迪拉克等車展常客并沒有帶來太多驚喜,反倒是兩個首次參展的小眾品牌更出風頭。有“燃油車天花板”之稱的布加迪僅帶來了一臺報價高達3500萬元的展車,這也是全球限量500臺的布加迪Chiron在中國的首次公開亮相。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布加迪也將走向電動化的道路,布加迪Chiron或許就是最后一款燃油產品。而誕生于2015年、總部位于韓國的豪車品牌捷尼賽思,帶來的就是一款全球首發純電產品GV70。這是捷尼賽思首次亮相廣州車展,也是第二次在中國舉行品牌全球首發。
經過大浪淘沙的造車新勢力此次也迎來了“新新勢力”。除了蔚來、小鵬、理想、零跑、高合、賽力斯、威馬、合創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造車新勢力悉數參展外,一家名為輕橙時代的車企在本屆廣州車展上發布了全新一代純電動平臺EEZISTEP1.0和其首款車型VC。與小米、蘋果造車雖尚未有量產車就被大眾熟知的路線截然相反,這一籍籍無名的“新新勢力”在今年6月25日才剛剛成立,不到半年就推出準量產車,并聲稱最快明年下半年就能上市交付,這樣的效率和“悶聲干大事”的做派頗為驚人。
傳統車企紛紛發布的新品牌也是本屆廣州車展上一支不可忽視的“新勢力”。上汽旗下的飛凡汽車和智己汽車今年是首次參展。盡管作為飛凡汽車的前身,R汽車去年已經亮相廣州車展,但今年參展的飛凡汽車是其開啟獨立運營后的首秀。長城旗下兩大新品牌坦克、沙龍首次亮相廣州車展,而東風旗下嵐圖、吉利旗下極氪,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共同打造的阿維塔同樣也是首次參加廣州車展。不難發現,這些新品牌幾乎都集中在高端新能源領域。不僅如此,本屆廣州車展整車展館里還有部分車企為新能源子品牌單獨設了展臺,比如奇瑞新能源和歐拉汽車。由此可見,傳統車企已經將戰略重心轉向了新能源領域。
此外據介紹,參展本屆廣州車展的零部件供應商中,產業鏈上游的數據處理、車網互聯、智能設備等服務和產品提供商也是新入局者,而在產業鏈下游的汽車后市場,主流市場正從傳統的修車、養車向改車、玩車轉變。
正是為了順應這些汽車業的新變化,本屆廣州車展新增了“未來汽車科技館”與“汽車改裝文化生活館”。其中“未來汽車科技館”集中展示了以人工智能、自動駕駛、5G技術為代表的未來汽車科技,“汽車改裝文化生活館”則打造以汽車改裝、自駕露營、文化街區為主題的場景式展示新模式。此外還有一個展館專門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展示新能源汽車配套創新產品,從中可以直觀了解完整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
從智電到速度
新賽道迎來新賽點
盡管缺席了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這兩個“學霸”級品牌,本屆廣州車展的新能源汽車依然吸引了大部分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因此有業界人士感慨,事實上今年以來無論是車展還是產品發布會,很少有企業會重磅發布一款燃油車,而大多是主推基于新平臺打造的新能源產品。
在新能源這個賽道上,車企慣常比拼的是“電”和“智”。在“電”方面又可分為續航里程和電池容量。本屆廣州車展上,續航高達1000公里的產品就有兩款——蔚來ET7和廣汽埃安LX Plus,而造車新勢力和自主品牌新推出的中高端產品,電池容量都抬升到100度左右,蔚來更是高達150度。
再看“智”,往常車企喜歡炫耀的自動駕駛不再是關注重點,基本上都是L2級,也就是輔助駕駛的級別。算力則成為智能化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400Tops只是入門級配置,更有高達1000Tops的新產品。此外還有激光雷達,這個曾引起特斯拉和小鵬“口水仗”的硬件配置,如今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俯拾皆是,除了小鵬,阿維塔、威馬、極狐、沙龍、非凡、高合、哪吒等品牌都推出了搭載激光雷達的新產品。
在“智”“電”這兩個顯而易見的競爭焦點之外,新能源賽道還暗藏一個新的“賽點”——速度。
上汽集團聯合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智己汽車,自去年12月底注冊成立以來,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量產車投產;東風汽車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自去年7月對外發布品牌標識和中文名后,首款車型嵐圖FREE于今年3月啟動預售,6月上市,8月交付,最新數據顯示,嵐圖FREE 10月交付量為1006輛,今年累計交付量已達2322輛;吉利旗下極氪自今年3月宣布品牌成立,僅用半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量產車交付,這一速度再次刷新了汽車產品從品牌誕生到產品交付的時間周期。事實上,前述剛剛成立不到半年就敢在A級車展上發布新車的輕橙時代,背靠的代工企業是重慶北汽瑞翔,而北汽瑞翔則是北汽銀翔重組后,由重慶市政府和北汽集團聯合打造。
如此越來越快節奏發展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上汽、東風、吉利、北汽等傳統車企多年來在汽車領域積累的成熟且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而速度就代表先機,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競爭時代,只有加快速度才能掌握主動。由此也可以看出,隨著極氪、嵐圖、智己、沙龍、阿維塔等傳統車企高端新能源品牌陸續加入量產交付陣營,明年汽車市場在高端新能源領域將上演一出好戲。
從國內到國際
新格局衍生新版圖
大型車展曾經的主角是國際汽車品牌,而本屆廣州車展卻出現了“逆轉”。不少媒體發現,雖然國際品牌展臺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圍觀,但和中國品牌展臺“爆棚”的人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合資車展臺幾乎門可羅雀。
有分析人士指出,現在能吸引消費者的汽車至少要具備五個特點:新能源、高顏值、高性能、高智能、合理的價格。從這個角度考量,中國汽車品牌優勢都很明顯。即便是在以往占絕對優勢的豪車領域,國際車企也遇到了來自中國的強勁對手。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國際車企在全球碳減排的大趨勢下集體“大象轉身”,展示出全面轉型電動的決心,并推出了可圈可點的電動產品。例如寶馬的iX系列、奧迪的RS e-tron GT電動跑車、極具未來科技感的凱迪拉克LYRIQ等,就連一貫慢熱的斯巴魯也發布了首款純電SUV車型SOLTERRA。不過,如果對標中國品牌的產品仍難言占優。從續航里程看,當國際品牌還在推500到600公里的新車型時,中國品牌已經開始在1000公里這個級別角逐。例如,寶馬i4續航600公里,價格將在45萬元左右,而其對手是續航1000公里的蔚來ET7。至于算力、激光雷達、GPU、通訊總線帶寬、視覺芯片這種代表汽車智能化的硬指標,中國品牌更是敢于叫板,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氣。以往燃油車市場上,國際豪車品牌習慣于比對手同級車賣得更貴、銷量也更好,但在新能源車這個新賽道,老辦法似乎行不通了。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品牌表現十分亮眼,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2萬輛,環比增長16%,同比增長9.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7.5%,占有率較上年同期提升6.2個百分點;今年前10個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738.7萬輛,同比增長28.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6個百分點。
國內車市今年的強韌表現也正是源于中國品牌汽車成為帶動車市整體增長的“主力軍”。盡管還未完全擺脫芯片緊缺帶來的影響,但國內車市仍在年末出現“翹尾”現象。中汽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我國汽車銷量為233.3萬輛,環比增長12.8%,而今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銷量為2097萬輛,仍實現6.4%的同比正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54.2萬輛,同比增長1.8倍。
“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的提升,與新能源車的增長密切相關,包括造車新勢力在內的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有著明顯的先發優勢。當下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在海外也有不錯表現,這也說明了海外有市場且中國品牌新能源車有實力。”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此間也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全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這在我國汽車業發展歷史上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