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提質”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指委專家談“雙減”
作為育人主體的學校,將“雙減”理念及要求轉化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人的發展規律來看,小學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成長,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運動尤為重要;從教育規律來看,小學教育具有突出的基礎性,“五育”并舉方為正本。“雙減”的目的不是簡單減少課內外的作業或學習時間,更不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去減輕負擔。負擔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主觀體驗??陀^上講,有學習任務就會有負擔,但所感受到的負擔程度又是一種主觀體驗,感到負擔超越自身承受的“閾值”時就是“過重負擔”,而不同人的志趣追求、學習能力、心理感受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這種主觀體驗也有個體差異??梢姡龅?ldquo;減負提質”,不僅要把學業負擔的客觀指標降下來,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從“學業負擔的被動承擔者”成為“減負行動的主動參與者”,真正把學習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作業研究上,打破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絕對權威,開展學生自主作業的探索行動。啟發、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與判斷,將作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減少不必要的重復訓練。同時,教師給予方法指導與差異化建議,給予必要的學習效果檢查,從而不斷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以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上,倡導真實而有意義的生本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勇敢地退”,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去實踐、思考、交流,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問題、真過程、真感悟。同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熱愛與內在的動機,發展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自身的學習質量,卻無法解決學校目前面臨的內容多與時間少之間的矛盾?,F行的學習內容沒有減少,學習要求沒有降低,這就需要學校在課程實施上“先做減法,再做加法”。減掉有應試傾向、重復性訓練的內容,增加課程及內容上的整合與融合。比如,倡導各學科基于自身特點和學科核心素養開展大概念下的單元教學設計,鼓勵多種形式的跨學科融合等。再比如,將勞動融于學生的生活、班級的服務崗以及其他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形成“實踐、服務、體驗”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勞動教育課程,在多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習慣與技能。
在學校工作的變革中,教師的改變非常重要。沒有教師的接納、認可和主動探索,再美好的概念、想法都只能是無法落地的空中樓閣。因此,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還需關注教師的改變。教師的改變,關鍵在自身發展內在動力的喚醒。“減負提質”先要解放教師,充分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減輕教師的負擔。在管理中賦予教師充分的專業自主權,減少那些“一刀切”式的行政命令和約束,以及各種事務性工作的干擾,讓教師安心、專心地研究教育教學的變革和創新。同時,校長要營造“擁抱多樣”的學校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的探索與改變,包容探索中的“失敗”和“不一致”,面對變革的風險敢于擔責,使教師能夠靜心研究,敢于突破,實現自身的變革與成長。
總之,“雙減”工作是一個契機,不僅迫使我們深刻反思學生過重負擔背后深層次的教育問題,更促使我們回到教育的本質來思考我國義務教育未來的發展。讓我們以“雙減”為起點,從現在做起,進一步提升小學教育的育人水平,為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添磚加瓦。(記者 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