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從65萬跌至24萬,近5年虧損超90億,這家合資品牌車企遭“退股”
傳聞已久的東風悅達起亞股比生變或將塵埃落地。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東風公司已確定將要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將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東風悅達起亞25%的股份。
此前有消息稱,起亞將全盤接手東風公司所持25%股份,起亞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將達到75%。對此消息,一位東風悅達起亞管理層人員向記者進行了否認,但并未透露其他可行方案。
“目前關于股權事項,公司沒有出正式的公文,具體細則還不清楚,預計可能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會有消息。”東風悅達起亞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庫存壓力大,部分車型最高優惠6萬元
股權生變背后是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逐步下滑的市場表現。
在2016年達到銷量頂峰65萬輛之后,東風悅達起亞的市場銷量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東風悅達起亞銷量腰斬至35.95萬輛;2020年其銷量下滑至24.9萬輛;今年1~9月東風悅達起亞累計銷售約13萬輛,同比下滑超17.63%。
“除了近期新上市的車型之外,幾乎所有車型都有優惠,力度挺大的,普遍在2萬多元。而且所有車型都可以做20%首付,兩年免息貸款。”一名東風悅達起亞4S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已經停產的KX7可優惠6萬元,K5凱酷至少可優惠2.8萬元。
記者看到,在這家4S店門外停車區,共停放約40輛起亞品牌新車,包括新上市的第四代嘉華、奕跑、KX5等多款車型。據這家4S店相關工作人員透露,這些車有不少是生產了六個月以上的庫存車,可能會促銷賣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值得注意的是,在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多家汽車品牌的新車出現供不應求情況,甚至有些熱銷車型要等兩三個月才能提車,4S店新車優惠力度更是大幅縮水。然而,東風悅達起亞終端銷售不僅優惠力度大,而且庫存充足,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市場表現的低迷。
實際上,去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就因庫存量大,多次被汽車流通協會“點名”,連續多月進入月度庫存深度最高的前三品牌榜單。
“現在廠家不壓庫存了,以前都是300多輛的庫存,現在也就70多輛,所以有些車型沒有現車,采取‘定制生產’的模式,下了訂單廠家才會生產,周期在一個月左右。”上述東風悅達起亞4S店銷售人員說。
持續下滑的銷量與產品缺乏競爭力不無關系,在電動化大趨勢下,東風悅達起亞似乎也沒跟上節奏。以記者走訪的這家4S店為例,該店是北京市內最大的一家起亞品牌4S店,展廳車型較齊全,但卻沒有旗下4款新能源車型。上述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新能源車型沒有進入北京市場,店內仍以銷售燃油車為主。
近5年虧損90.35億元,凈資產大跳水
銷量持續下滑使東風悅達起亞經營業績每況愈下,連續多年糟糕的財務表現也成為東風公司退股的重要誘因。
記者梳理悅達投資(600805.SH)財報發現,自2017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的營業收入連續下降,不到5年的時間里,共計虧損90.35億元,凈資產也大幅跳水。
數據顯示,2016年~2021上半年,東風悅達起亞營業收入分別為594.61億元、299.33億元、334.19億元、232.81億元、219.4億元和71.3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4.93億元、-11.23億元、-4.92億元、-12.99億元、-47.5億元和-13.71億元;凈資產分別為98.77億元、87.55億元、82.63億元、69.64億、22.13億元和8.42億元。
東風悅達起亞的經營業績讓東風公司急于“甩包袱”,同時,東風公司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盡快抽身也有利于其專注其他板塊業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公開資料顯示,東風悅達起亞成立于2002年,由東風公司、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組建,三方股權分別為25%、25%和50%,經營年限由1992年9月12日至2022年9月11日。啟信寶顯示,今年10月,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退出投資人行列,由起亞株式會社接手其50%股份。
業內分析認為,距合資到期不足一年時間,且恰好趕在2022年乘用車合資股比放開的時間窗口,東風悅達起亞股比生變,起亞方面想要占據主導權也在情理之中。
“東風遲早是要退出的,當年三方合資時東風并沒有出資,而是用生產資質換取了25%股權,后來東風一度想擴大股權將其納入麾下,但悅達投資方面沒有同意,東風在合資公司中話語權本就不高,資源投入上也不積極。”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起亞在華何去何從?
有分析認為,雖然東風悅達起亞的發展主要由起亞方面主導,但是作為三方合資公司,所有重要決策都需要三方確認,因此在管理上效率相比兩方合資公司要更低一些。而這一弊端在市場好的時候表現不明顯,當市場形勢發生變化,管理上的內耗會加劇企業經營惡化。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從決策上來看,東風悅達起亞還想搏一搏,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變化的正面意義要大一些,變一變說不定還有希望,如果保持不變,很可能幾年后就被市場淘汰了。”曹鶴告訴記者。
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今年9月東風悅達起亞的三方股東已經開啟了新一輪股比談判,東風公司所持25%股份如何“再分配”的問題成為關鍵點。
在曹鶴看來,東風悅達起亞不會引進第三方接盤者,起亞、悅達投資同時接盤的可能性較大,這樣可以把各自股份都增加一些。對于起亞來說,持股增加后能夠獲得合資公司更大的決策權和主導權,其自身其他資源的導入會更加順暢。
盡管深陷泥潭,起亞并沒有放棄中國市場。不久前,新任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柳昌昇表示,起亞品牌要放棄高性價比標簽,改走高端化路線,持續投入新產品、新技術,減輕經銷商庫存壓力,讓經銷商盈利,獲得消費者認可。
柳昌昇透露,未來會針對現有車型推出混動版本,并推出全球電動車,從多渠道強化起亞品牌高端化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與起亞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相比,當下國內車市已發生巨變,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自主品牌加速向上攻勢,造車新勢力、跨界玩家等日益增多,起亞要想迅速扭轉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未來起亞在中國市場將何去何從?業內將持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