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迪發布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信心指數調查:
中國消費者更信任“國產”自動駕駛技術
復雜的公眾情緒將如何影響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發展與推廣?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君迪)發布了“2021年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信心指數調查”,重點研究了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評價和預期,以期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消費者“更開放”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無疑已經成為汽車業“新四化”轉型的前哨陣地,尤其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推廣應用方面獨樹一幟,引領著行業的變革方向。事實上,這一成就的取得,與中國消費者年輕、多元而開放的態度密不可分,這為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心指數為50分,比美國消費者高(美國為36分),這說明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更高,對自動駕駛的信心更強。
“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運用,除了需要完備的技術、健全的法律法規,更離不開消費者的信心。而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向更高級別發展,消費者的信心以及使用意愿將成為更加重要的課題。”君迪中國區汽車產品數字化用戶體驗總監裴林說。
雖然中美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功能安全和網聯信息安全等關注點一致,但是,美國消費者對無人駕駛的顧慮更多。特別是在事故責任、行人/騎車人安全、放棄駕駛控制權、喪失駕駛樂趣、可能導致交通擁堵加劇等方面,美國消費者的顧慮要遠高于中國消費者。
此外,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當被問及無人駕駛的優勢時,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選擇了可以為出行有困難的人提供方便、緩解駕駛壓力、有利于減少駕駛事故和交通擁堵等,而有23%的美國消費者認為其沒有任何優勢。這表明,中國消費者更加認可無人駕駛的價值,尤其是其社會價值。
消費者視角下的自動駕駛將如何實現?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部分領域、特定場景下實現了商業化的小規模試水。那么,到底哪些場景能率先迎來規模化的破冰?這一新技術又將于何時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呢?這次的調查也描繪出了一幅消費者眼中的“實現自動駕駛的路線圖”。
從信心指數來看,消費者對自己手動駕駛而周圍都是無人駕駛車輛的信心程度最高(56分),對乘坐無人駕駛私家車的信心指數相對較低(45分),對購買無人駕駛車輛的信心指數最低(43分)。
從交通工具來看,認為物流運輸車輛會最先實現無人駕駛的消費者最多(55.2%),而認為私家車(9.9%)和出租車/網約車(9.3%)會最早實現無人駕駛的消費者最少。
從技術場景來看,消費者認為停車場景(自動泊車)和高速道路是無人駕駛技術將會最先落地的場景,也是車企需要重點關注的自動駕駛體驗場景。
從時間預期來看,消費者對無人駕駛車輛上市投入使用的時間預期普遍在5年以上,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物流運輸車輛上市時間最早,約在2026年。消費者預計上市最晚的是無人駕駛私家車,在2029年以后。
而有些出乎預料的是,在品牌認知度和信任度方面,國內科技公司都名列前茅。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于目前市場上的自動駕駛技術提供方的品牌認知度前三位分別是華為、特斯拉和百度。華為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先進技術形象最為領先。而考慮到之前的自動駕駛事故和中國路況的復雜性,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科技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信任程度最高,對國外汽車廠商和國外科技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信任度比較低。
從認知到購買挑戰依舊
近年來,自動駕駛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頻發的意外事故成為了這一新技術揮之不去的陰霾,也成為了消費者心中難以消解的顧慮。
調查顯示,質量和可靠性以及在日常場景下的技術可行性,是影響消費者信心的最主要因素。毋庸置疑,安全是消費者接受無人駕駛的先決條件。同時,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顧慮還包括可能發生的技術故障、黑客攻擊的可能性、車輛乘客安全、事故責任等。
而事實上,要化解顧慮,光靠解決技術本身是遠遠不夠的。裴林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廠商和技術提供方更應該考慮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才能讓消費者更加信任。
與此同時,加強自動駕駛技術的公眾科普、教育和體驗也十分重要。在1563名被調查者中,86%的消費者從未體驗過自動駕駛功能,3%的消費者經常會使用自動駕駛功能,后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心要高于前者。這說明,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了解和使用越多,購買信心就越高。
當被問及是否會購買無人駕駛汽車時,表示觀望一段時間后再考慮的消費者占58%,試駕后考慮購買的占12%,而明確表示完全不考慮購買的消費者僅占12%。而在購買和體驗方式上,超過一半消費者希望降低自動駕駛功能使用門檻,通過更為靈活的方式享受自動駕駛功能,包月、按使用里程、按使用時長付費都是消費者考慮的付費方式。
“即使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成熟,從車輛上市到消費者大量購買還會經過一段觀望期。從提高消費者認知,到建立消費者信心,再到促成消費者購買,將是非常有挑戰的過程。”裴林說。(記者 朱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