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是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掛牌三周年的日子,也是這25家公司大非迎來解禁的日子。據統計,25家公司大非累計涉及29.08億股。按7月15日收盤價測算,涉及金額超過2000億元。對于科創板首批公司大非解禁帶來的影響,個人以為不容小覷。
(資料圖片)
對于科創板首批公司大非解禁,有媒體用“惜售”來解讀。具體理由為,首批25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控股股東、實控人或大股東明確表示或延長鎖定期,或承諾一定期限內不減持。涉及金額高達800億元,也超過大非解禁金額的四成。但如此解讀,顯然值得商榷。
科創板首發股東(包括大小非)在持有的股份解禁后的套現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當年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由于民營企業居多,其股東套現并沒有國企公司大股東套現的限制多,因此,創業板公司相關股東的套現也曾引起市場的質疑與詬病,這也直接導致了監管部門出臺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的相關規章制度。
相對而言,科創板公司股東減持擁有更多的選擇。其既可以通過二級市場競價減持,可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也可以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套現。除此之外,科創板還創新地推出了詢價轉讓減持制度,詢價轉讓減持制度是對現有減持方式的有益補充,且在實踐中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該制度自2020年7月推出以來,已有18家公司24批股東實施了詢價轉讓,成交金額約132億元。
對于此次科創板首批公司迎來的解禁潮,市場上有聲音認為其影響有限。理由為,股份解禁不等于股份套現,即使是有部分股份套現,也有利于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科創板股份套現有多種方式,像詢價轉讓減持方式,從實際案例看,對科創板公司股價影響較小。而且,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首發前股份的股東、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重要股東的減持比例、減持時間都受到嚴格約束。此外,像多家公司延長鎖定期或承諾不減持的行為,也有利于穩定投資者的信心,穩定科創板投資者的信心。
毫無疑問,上述觀點并非沒有道理。但如果就此認為“影響有限”,顯然亦有失偏頗。對于科創板而言,其股東減持應注意多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減持規模。來自Wind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科創板解禁總規模10968億元,其中大非解禁規模為5400億元左右,其余為小非解禁的規模。解禁規模如此之大,對市場所產生的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首批公司大非解禁,或同樣會對相關科創板公司股價產生影響。
其二是科創板公司估值較高,容易引發股東的減持沖動。在滬深A股幾大板塊中,科創板由于其獨特的定位,平均估值水平較高。以7月15日收盤為例。當天滬深主板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2.03倍、20.91倍,創業板為41.93倍,而科創板為44.98倍。由于科創板存在虧損上市的公司,且不乏PE、VC股東,其減持退出沖動本身就非常強烈。
其三是雖然首批公司中,有9 家公司的重要股東作出了延長鎖定期或承諾一定期限內不減持,但一方面其市值占比并不占優,而且,延長鎖定期的時間也較短,只有一家延長一年時間,其余的都是延長6個月,承諾不減持的時限也大多是6個月。客觀上講,這對投資者持股信心并沒有多大的提升。
最后,從科創板今年的表現看,可以說不盡如人意,這一點科創50指數的走勢最有說服力。與2021年末相比,今年以來,科創50指數跌幅超過20%,已跌入“技術性熊市”,這與其今年解禁規模巨大或不無關系。在“技術性熊市”中,如何穩定投資者信心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投資者有信心,無論什么樣的解禁潮都不足懼。提振科創板投資者信心,首先需要把好科創板上市企業的質量關。在把握好板塊定位的情形下,業績與成長性俱佳的企業,以及雖然目前虧損,但有較好前景的企業,才允許在科創板掛牌。其次是科創板公司要積極回報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回報,一個有回報的市場,才是一個有希望的市場。此外,要嚴懲市場違法違規行為,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