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20家 繼續領跑全國

發布時間:2021-06-16 14:57:23  |  來源:交匯點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公布了第十一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名單,江蘇有5家大學科技園入圍,占全國比重超過1/5,全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20家,繼續領跑全國。大學科技園將高校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推動創新資源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開放協同發展。此次新增的5所大學科技園為何能脫穎而出,它們身上都有哪些優勢值得借鑒?《科技周刊》記者逐一探訪。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智力資源與技術服務平臺,園區大多設置在大學內或學校附近。憑借“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適合運用校內智力資源和技術服務平臺成為各個科技園的“法寶”。

漫步在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京大學—中興財務研究院、華為—南大LAMDA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等一系列掛牌的龍頭企業的校企聯合實驗室星羅密布。“近年來,南京大學建立高校創新資源對接整合機制,匯聚各類技術服務資源,為科技園整合引入了一批應用技術服務平臺和龍頭企業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南京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季青說,行業龍頭企業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南大系”優秀企業的入駐,整合了高端創新平臺,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銜接,實現科研與產業在園無縫對接,推動成果轉化,服務企業技術創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圍繞學校特色大氣學科投資和孵化企業,大氣學科依賴于高端的信息處理和計算技術,面向企業的氣象服務技術門檻很高,產品研發成本、服務成本、運營成本都遠高于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因此,學校將高門檻的計算資源、數據資源提供給園區企業,比方說大幅降低他們使用超級計算機的經費,盡可能對他們開放一些可公開的商業數據,使得他們在同類型氣象科技企業中處于先發優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夏景明說。

20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1600萬元種子基金、50多名校內創業導師……揚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千方百計挖掘校內智力資源。科技園總經理王桂林介紹,園區與揚州大學33家部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等緊密合作,依托優勢學科和研發團隊成立學科型企業,制訂政策實施成果賦權鼓勵師生入園創業,打造了綜合科技服務平臺。綜合科技服務合、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4個平臺,依托一站式服務中心及智園云管理系統,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體系,更加科學高效地服務入園企業。

“學校現有江蘇省‘2011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9個,產業技術研究院8個、研究所(中心)63個。”鹽城工學院大學科技園主任許琦如數家珍,這些創新平臺為在園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學生遇到難題都可以直接與創新平臺對接解決。學校建有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學校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在大學科技園建立查新分站,學校的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直接對大學科技園開放共享,科研創新平臺服務內容在大學科技園網上公布,實現信息開放共享。

大學科技園是畢業生創業就業的大舞臺,在正式踏入社會以前,科技園是溫馨的孵化器和“安全屋”,大學畢業生在這里放心施展拳腳,一批創新創業成果如雨后春筍噴涌而出。

江蘇菌均君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微生物護膚產品研發及制造的高科技企業,在皮膚微生態修復領域積淀了大量優質核心技術。南京優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力的智慧學習系統的研發,多次榮獲中國金軟件獎等稱號。

“這兩家企業分別由生命科學學院畢業生程宇豪和畢業生謝朝輝創立。”季青介紹,南大科技園依托南京大學“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結合南大科技園“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鏈條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營造最佳的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如今,南大科技園已培育了一大批學生創業的優秀成果。

2015年,揚州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碩士張志鵬入駐揚州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苗圃,創辦了國內農牧項目孵化第一品牌“鄉信我”,精準服務農牧領域創業大學生群體。“科技園組織創業導師團隊全程跟蹤指導,我經過2年的創業實踐,時機成熟后成立公司,運營3年來在江蘇省內多地設立了農牧創業培訓中心,累計合作企業100余家,服務大學生創客6400余人,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業項目136項,幫助48名返鄉大學生創客成功創業。”

提到揚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與揚州大學共建創新創業學院,張志鵬感慨萬千:“是學校成就了我。”組織項目路演、創業大賽等各類活動,江蘇海洋大學科技園逐漸成為師生的“創夢工廠”。許多凝聚著師生創客心血的項目,順利完成從“學校路演”到“基地培育”再到“入園孵化”的三級跳。

“科技園對我們進行系統的培育和支持,我們先后獲得江蘇海洋大學第三屆挑戰杯創業大賽獲第一名、江蘇省挑戰杯創業大賽獲銅獎,還參加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獲得10萬元的最高資助。”“蝦兵蟹將”大學生創業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和同學先后成立了連云港海康生物科技、江蘇嘉馳海洋生物技術等企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學校堅持校地合作,在大學科技園建立了鹽城創業研究院和鹽城青年創業學院面向在校學生開設‘創業人生’等創新創業類課程。”許琦介紹,學校鼓勵大學科技園的科研團隊或者孵化企業吸納在校生參與,如園區的鹽城卡洛澤科技有限公司就由學校教師創辦,公司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吸納了20多名大學生參與。為培育大學生創業激情,學校還與2020年11月與鹽城市政府合作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電子信息行業創新創業大賽”。

創新轉化機制,科技成果“秒變”現實生產力

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物理上最近的距離是大學科技園。在超短的空間范圍內,成果轉移轉化如何釋放出更大的動能?

季青介紹,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充分發揮南大特色的“(基礎研究→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的系統性優勢,推動校內科技成果轉化。目前科技園依托南京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組建專業技術轉移服務團隊,加強對南京大學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蹤、挖掘與整理,建立南京大學科技成果項目庫,累計收集兩千余項可轉化成果,涉及資源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技術領域。

如今,南大科技園在園企業涵蓋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領域,共擁有知識產權一千余項,成功轉化南大科技成果四十余項。自主創新垂直電荷轉移成像器件(VPS)技術,研發出世界上規模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成像芯片。

過去技術轉移中心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技處一個業務部門,如今技術轉移中心已經是科技園的全資子公司,“從學校職能部門的工作,到企業市場的任務,我們正在做好有機的銜接。”夏景明說,學校拉長完善園區企業的孵化鏈條,助力企業變大變強。“學校在江北新區合作成立了中國氣象谷,成為科技園的‘下游’和‘出口’,經過科技園孵化加速的企業,順利度過種子期和苗圃期,在我們新區的產業園進一步成長。”

他舉例說,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就是在科技園孵化的企業,2018年送入江北新區智能制造園,短短三年內企業業績增長了600倍,去年創新周南京市委領導也點名表揚該企業,并肯定了學校對它的持續支持。

揚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校內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則是與揚州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分別簽約成立分中心,配備專業化服務人員,加強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出臺激勵政策揚州大學成果在科技園內轉化的可以獲得資金資助或獎勵,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依托揚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揚州大學近三年與地方和企業進行各類橫向合作1918項,合作資金2.96億元,參與合作的專利及其他成果610個,參與服務的人才780名、團隊256個。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達36家,孵化面積超過125萬平方米,擁有在孵企業2150余家,累計畢業企業2700余家,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重要支撐。(記者 楊頻萍 王拓 張宣)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