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國內大循環呈現良好態勢 國民旅游消費更趨理性化

發布時間:2021-06-16 11:02:45  |  來源:光明日報  

國內旅游消費理化將成“新常態”

端午假期已過。多個旅游服務臺的數據顯示,端午假期國內旅游產品、酒店、機票的訂單量與價格均有所增長。與火爆的“五一”假期旅游情況結合來看,不少專家認為,國民出游消費需求不減反增,旅游業國內大循環呈現良好態勢。

上半年旅游黃金期的重現,常被解釋為“報復消費”。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疫情限制了人們正常的旅游消費需求,疫情穩定后人們選擇釋放欲望、瘋狂消費。打個比方,旅游需求如流水,疫情對旅游消費的限制如大壩攔水,當大壩開閘泄洪,水流量遠超無大壩時的正常排放量,那么超出的水流量就屬“報復消費”。從疫情前后兩年的旅游消費數據看來,筆者認為無法有力支撐“報復消費”的論斷。疫情前國內旅游市場本就處于高速增長狀態,如果考慮到這一正常增長值,那么“報復消費”對旅游經濟的貢獻度將會小于目前的估計。因此,雖然旅游市場火熱,但我們不能因“報復消費”而過于樂觀。

另一個輿論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旅游爆發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與“五一”假期火爆的旅游市場相比,端午假期顯得淡。就此有人得出結論,認為旅游市場只是暫時反彈,國內旅游消費需求受到抑制的情況將長期存在。不過筆者認為,對于國內旅游產業不能盲目樂觀,但也大可不必過于悲觀。

“五一”黃金周的火熱,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隨著國內疫情趨穩,消費者國內旅游需求實現正常釋放,國外旅游需求的回流、春節旅游需求的補償消費以及出于對未來疫情不確定的考慮而提前配置旅游計劃等,實現了需求的疊加放大。在這個過程中,“報復消費”所起到的作用較小。端午假期旅游熱度的些許下降,也是假期較短、個別城市疫情防控情況、消費者旅游記憶、旅游需求季節波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下,疫情防控常態化是國內旅游活動長期的大背景。未來,國內旅游業發展長期向好的勢頭沒有改變,國內旅游檔期、項目和產品的“爆款”與“冷門”仍將同時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疫情防控常態化正倒逼消費者改變消費慣、方式與模式,國民旅游消費更趨理化。一大表現是本地游、城市周邊游成熱門旅游項目,在空間地域上分布更加均勻,有利于改變旅游資源與旅游需求的空間錯位,減緩或避免旅游扎堆現象的出現。此外,消費者選擇的旅游類型更多樣化,游客利用數字化、預約制等智慧旅游技術自發調節出游計劃。

旅游是幸福產業,是人們生活水提高的重要標志。當前,單純的打卡式旅游是制約人們追求多樣化、高品質、特色化旅游的重要因素。從需求側來看,疫情防控常態化倒逼下,消費者旅游需求的日趨理和合理,為破解打卡式旅游困境提供了助力。而從供給側來看,破解打卡式旅游難題,一方面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設計,鞏固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旅游消費理化態勢,實現旅游需求的更合理分散,另一方面還需深入推進大眾旅游、發展智慧旅游和紅色旅游,提升優質旅游資源供給,提高旅游公共設施和服務質量。對公眾多樣化、高品質、特色化旅游需求滿足的過程,也是旅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記者 陳強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