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2月22日16時10分訊(段婷 蒲東輝 實習生 王樂意 熊山杉)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如同夜空中最遙遠的星星,獨自閃爍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是被稱作“孤獨星星”的自閉癥兒童。
又有這樣一群少年,他們陽光熱情,像太陽一樣用愛去溫暖陪伴,讓這群“孤獨的星星”不再孤單——他們,就是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陽光少年志愿團”的志愿者們。
今天,開學伊始,團長譚淇駿帶我們走進了“陽光”與“星星”的故事……
陽光少年志愿團合影。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自閉癥兒童不是異類,他們只是缺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小新,來,像哥哥一樣把球這樣拋出去!”
“做對了,很棒!”
在重慶融智兒童發展康復中心,譚淇駿一邊熟練地引導一個自閉癥兒童做游戲,一邊耐心鼓勵。
陽光帥氣的他,今年才17歲,但早已是這個兒童發展康復中心的老熟人,也是孩子們口中親切的大哥哥。提到兩年前第一次接觸到特殊兒童時,譚淇駿記憶猶新。
“那時我剛加入學校陽光少年志愿者團,在康復中心里,不少孩子不說話、不互動,可有時卻又突然大吼大叫起來。”譚淇駿回憶,時任團長告訴他,在外人看來,自閉癥兒童這些表現“很煩”,但他們只是不知道怎么合理表達,也不知道會影響別人。“他們缺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說到這里,譚淇駿很感觸,“當時覺得很難受,當同齡人在學校戶外正常學習玩耍時,他們卻無法正常與外界溝通。因此,我當時就決定,要跟隨志愿團盡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盡可能適應社會。”
“耐心一點,熱愛一點,自閉癥孩子的世界其實很豐富”
然而,這并非一件易事。
譚淇駿通過和康復中心老師深入交流后得知:由于自閉癥兒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難以集中注意力聽講,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莽撞的幫助不僅達不到效果,甚至可能傷害這些脆弱孩子們的自信心。
為此,譚淇駿經過多方努力,輾轉聯系上了專業人士和相關基金會,為陽光少年志愿團的同學們提供專業指導。
志愿團還組織校園義賣活動,將義賣所得買來學習文具,為康復中心孩子們送去,讓他們像領取禮品玩具一樣開開心心。
得知孩子們喜歡才藝表演展現自己,志愿者就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策劃一系列互動表演活動,讓他們從快樂的玩耍中學會溝通。
看著孩子們開朗活潑起來,譚淇駿和志愿者們內心無比的高興和自豪:“其實只要我們耐心一點,熱愛一點,就會發現自閉癥孩子的世界很豐富,他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才藝。”
融智特教線下活動現場。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關注這個群體”
在這兩年時間里,他接觸、幫助過很多特殊兒童,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只比他小兩歲的男孩。
男孩叫明明(化名),剛來康復中心時很怕生,不愿與人交流,譚淇駿和其他志愿們保持耐心,從“吃飯”、“睡覺”、“去床上睡覺”等最簡單的詞語,開始和明明交流。
慢慢的,在大家的努力下,明明從最開始拒絕溝通,到3個月后終于可以耐心拼積木并認真聽別人講話了。明明的家長對此很感動,并給譚淇駿送上小禮物:“很感謝你們志愿者,雖然不該要求你們志愿者太多,但看到孩子這么開心,還是希望你們志愿者能多來。”
“在普通幼兒園兒童身上就可輕松完成的事,對于這些‘孤獨的星星’來說,卻是艱辛萬分。”譚淇駿感嘆,“和他們溝通,必須耐心包容,一次溝通沒有反饋,就耐心多說幾次,他們總會回應的。”
這次互動,也讓譚淇駿和志愿者們明白了“陽光少年志愿團”的意義和價值:“就像一束溫暖的光,去照亮特殊兒童的人生,讓更多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也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和幫助這個群體。”
為此,除了課余時間的公益活動,志愿者們還運營了“融智特教”微信公眾號,把“制作書簽、參觀南山植物園、科技館親子課堂”等一次次志愿活動,通過照片記錄、圖文總結和傳播……一篇篇推文,記錄下孩子與志愿者的成長,也向社會傳遞出自閉癥兒童的聲音。
譚淇駿在和同學討論志愿者活動方案。宋煜輝攝“傳遞愛與溫暖,陽光少年愿意繼續守護”
如今,譚淇駿已讀高二,也開始面臨考學壓力,但他表示,自己會堅持下去,好好將接力棒傳遞給下一屆學弟學妹。
同時,記者也從譚淇駿老師處獲悉,譚淇駿不僅成績優秀、目標清晰,而且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諸多社會公益實踐也未影響學業。
“小譚團長和志愿團成員,都是學校的驕傲,他們的愛與責任感一定會在陽光少年志愿團傳遞下去,學校也會給予他們最大幫助。”巴蜀常春藤學校品牌推廣中心周老師表示,學校有很多公益類活動,老師一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一直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樂學善學,生活健康;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具有人文底蘊,科學至上”精神的,有良好國際視野的愛祖國、愛人民、樂奉獻的全面發展的人。
譚淇駿表示,自己未來希望學習經濟方面的知識,在更大的層面幫助自閉癥兒童群體,實現自我價值,完成心中夢想。
譚淇駿在參加校內活動。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關鍵詞: 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