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都12月17日9時34分訊(王靜王小洪)10月11日,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重慶賽區選拔賽成功舉行,遴選出30個博士后項目參加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
11月8日,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邀請行業技術專家、創業導師、投資人等資深實戰專家作為培訓導師,對30支參賽團隊代表進行培訓指導;
12月14日,2021重慶英才大會“英才杯”創新創業創造項目大賽決賽舉行,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遴選產生的8個項目參加決賽,與其他項目同臺競技;
12月14日,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重慶代表團出征儀式舉行,47名“重慶英才”喊出“勇摘桂冠,為重慶增光”的宣言;
……
所有準備,都是蓄勢待發。12月18日,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開賽在即,重慶代表團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其他行業等八個專業領域展開激烈角逐,一展“重慶英才”創新風采。
重慶,正在用海納百川的胸懷迎接天下英才,以蹄疾步穩的節奏全面鋪開人才新局面,讓越來越多的博士后青年創新人才在巴渝大地上“挑大梁、當主角”,站上雙創“C位”。
匯聚博士后“強磁場”,帶動雙創“加速度”
陳志友,四川內江人,西南大學出站博士后。他創立的四川云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高校的一些先進科技成果進行成果轉化用于推動地方農業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目前,云萃已面向全國推廣柑桔新品種3。5萬畝,油菜新品種100萬余畝。為農民創造了一萬余個就業崗位,帶動2312戶貧困戶脫貧,每戶年均增收5。4萬元,總計增收1。2億元。
鄭怡,遼寧大連人,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后,這位東北姑娘只身來到重慶,入渝8年,她專注內分泌科的科研工作,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認可。她坦言,重慶是一座值得托付的城市。
鄭磊,重慶人,海外留學歸來后選擇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他已入住兩江新區人才公寓,還拿到了兩江新區對博士后每年10萬元的個人補貼資助,這對事業剛起步的鄭磊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近些年來,重慶“近者悅、遠者來”的引才用才格局逐步形成,以博士后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集聚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數據統計,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平臺累計達到463個,其中國家流動站83個、國家工作站70個,市級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310個;招收培養博士后人才5893人,出站2896人;博士后年招收人數從“十三五”初的255人提高到2020年的806人,實現連續“倍增”,今年將突破1000人;出站留渝比例從68%提升至80%。
此外,重慶市還在不斷加大引才力度,精心打造“重慶英才”品牌,并通過“百萬英才興重慶”活動,赴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開展了博士后專場招聘活動,借助第三方招聘機構力量召開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微電子與半導體、材料與機械等專場博士后招收活動,收獲博士畢業生意向進站簡歷600余份。
這些簡歷的背后,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高精尖青年人才在關注重慶,西南地區人才“強磁場”已然形成,區域發展的“新引擎”正在奏響。
跨前一步“問需問急”,精準服務“不打烊”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觀風聽潮。人才強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重慶不斷優化政策、創造環境,讓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更強,讓博士后青年創新人才大展拳腳的舞臺更寬。
2019年6月,張建生(河北人)從重慶大學博士后出站,當時他和他的同學正在猶豫去留問題。高新區在第一時間告知他們重慶將在11月舉辦英才大會,讓他們在大會期間了解重慶的引才政策,同時,還給他們發放了重慶英才卡,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政策,因此張建生選擇留在重慶,現任重慶杰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精密成型工藝及模具方面的研究和產業化推廣工作。
“重慶的人才政策覆蓋面非常廣,考慮得非常全面,從2019年6月份我博士后出站,市區兩級陸續給予科研經費資助,幫我實現了從科研小白到公司實際科研項目負責人的轉換,受益良多。”張建生介紹,他是第一批拿到重慶高新區職改辦頒發的高級工程師職稱證書的人。基于重慶市針對博士后、留學歸國人員和特殊人才的綠色通道,讓他只花費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就從一名博士進階到高級工程師。
“溝通”跨前一步,“落地”更快一點。為了讓青年科技人才立住腳、留住心、扎下根,重慶全面提檔人才服務事項,向獲得國家“博新計劃”以及重慶市“博新計劃”的博士后人員發放重慶英才服務A卡,納入我市人才安居政策、英才服務管理辦法對象范圍,實現“一張服務卡,一支服務隊,一張服務網,一套服務事項,一系列活動”全方位服務。首批推出人力資源、家政、租房、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等13項服務指引,逐步拓展到68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線上辦、一站式辦”。
此外,重慶還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打造“重慶博士后沙龍”活動品牌,鼓勵博士后圍繞全市發展戰略、重大項目和基層需求開展跨學科交流,讓博士后們熟起來、熱起來、動起來。同時,還統籌解決人才子女入學需求等“關鍵小事”,提高人才歸屬感與幸福度。
有誠意“渝您相約”,更有實力“渝見未來”
目前,西部(重慶)科學城已擁有28個博士后工作站;江北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達31家;沙坪壩已創建2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兩江新區已累計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
為加快推進博士后科研平臺建設,重慶大力支持國內外知名院所在渝設立的分支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設站,采取“應設盡設”“先設后批”等靈活措施,“十四五”末實現全市重點科研機構博士后科研站全覆蓋。
此外,重慶市各區縣還相繼出臺博士后配套政策,渝北區、巴南區、銅梁區、兩江新區、高新區等對博士后資助進行了1:1配套,渝北區將博士后人才納入“臨空英才”服務,提供科研資助最高200萬元、人才補貼最高10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50萬元。
“重慶出臺了系列愛才敬才重才政策,正積極打造一大批一流事業發展平臺,提供貼心人才服務,有誠意‘渝您相約’,有實力‘渝見未來’。”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在人才政策推薦中提到。
事實上,在2020年,重慶市已出臺博士后“黃金18條”政策,全方位培養用好博士后人才,實行“引育留用”并舉,建立了全鏈條、全周期、全球化博士后培養機制。“補鏈成線”建立了“站前、站中、站后”全鏈條資助體系,即站前讀博給予定向培養資助,在站享受地方財政資助全覆蓋,出站留渝給予科研啟動資助,市級博士后綜合資助最高可達104萬元。近300名在讀博士與設站單位簽訂了博士博士后連續培養協議,青年科研人才“蓄水池”逐步成型。“十四五”期間,重慶將深入實施博士后“倍增”計劃,實現重慶市博士后“百千萬”目標,即“遴選百名優秀博士后創新人才,年招收博士后人數突破千人,打造萬名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對于敢做先鋒,勇于追夢的博士后來說,面對這樣一份“最掏心”的招聘,相信他們能看見重慶的誠意與熱情。
回答時代之問,回應發展所需,重慶將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人社部統一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廣眼界、更實舉措、更優服務,推動我市博士后工作更好更快發展,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