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逐利時代將徹底成為過去式,進入公益普惠時代。隨著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政府定價標準的陸續明晰,未來每人每課時低至5元或將成為現實。
官方陸續公布擬定價標準
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文件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屬于非營利性機構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各地政府制定基準收費標準。
據中國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海南、山東、四川、山西、云南、浙江、廣西七個省(區、市)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并公開征求意見。湖南省部分城市的政府指導價已明確并公布,全國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有望在本月底前陸續出爐。
根據各地已披露的征求意見稿或試行文件,按不同班型分類制定的標準課程時長和基準收費標準,班型可分為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三種類型;標準課程時長為線上30分鐘,線下45分鐘,實際課程時長不一樣的按比例折算。基準收費標準以“元/課時·人次”為計量單位進行核算。收費標準上浮幅度不得超過10%,下浮不限。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成本差異可在允許的浮動范圍內調整解決。
學科類校外培訓進入普惠時代
“雙減”后學科類校外培訓如何定價備受關注。從目前各地擬制定或試行的指導價標準來看,低價普惠成為主流,收費標準大多集中在30元/課時·人次-70元/課時·人次。
與此前動輒成百上千元的天價補課費相比,幾十元的課時費可以說是相當“友好”,甚至有的課時費低至個位數。海南省發改委、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明確我省部分市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相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顯示,海南部分縣市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基準價分為25元/課時·人次、7元/課時·人次、5元/課時·人次三種。山西也擬將部分縣區的培訓指導價定為7元/課時·人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政府指導定價標準被認為是監管學科類培訓機構“最后的靴子”,政府指導定價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堅持機構的非營利性,在扣除成本之后,機構能維持運行而不能逐利。
按照教育部等三部門設定的時間線,各地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出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政府指導價管理政策,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逐利時代將徹底成為過去式。
低位定價仍要遵循市場規律
不過,較低的政府指導定價也引發了另一憂慮:如此低的價位能保證培訓機構正常運行嗎,培訓機構是否會為了節約成本給課程質量“注水”?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家庭收入,以及教育資源等存在差異,科學合理地確定收費標準具有較大難度,所以目前已正式明確政府指導價的城市均設定了試行期或有效期,給市場認可留出探索空間。
“政府指導定價并不是越低越好,需要結合機構的經營成本、市場對培訓的需求以及當地的消費水平確定。”熊丙奇表示,政府指導定價要遵循基本市場規律,學科類培訓機構“營改非”之后,已經沒有資本化運作的空間,需要治理的是機構的天價收費,因此,政府指導定價只要能遏制天價收費就已達到目標,不宜設定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定價,這會讓很多學科類培訓機構放棄“營轉非”選擇退出。而當家長的培訓需求無法通過合法機構滿足時,很可能轉入地下培訓,反而增大監管難度。
熊丙奇提醒,按照各地提出的政府指導定價標準,一對一的學科培訓很難再搞下去。相關部門要警惕的另一種情況是,有些家長如果希望機構提供一對一服務,很可能簽署陰陽合同,合同里按政府指導定價簽,家長另外再給機構一筆費用,補上“市場差額”,這也會帶來監管亂像,影響資金監管的落實。(記者 王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