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線輔導計劃”新政,值得好好摸索
兼顧多方訴求,是個“三好”政策
錢江晚報評論員陳江:北京的這個政策很給力。它兼顧了多方利益和訴求,是個“三好”政策。
那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遇到課堂上聽不懂,做作業有困難時,確實需要老師額外輔導。在線輔導可以幫助學習較弱的孩子,跟上學校的平均教學進度,這是“一好”。第二個好處在于:這項政策由政府牽頭,有財政資金支持,減輕了家長的負擔,是一項惠民實事。其三是,老師們下班后參加線上輔導,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獲得評優評先方面的扶持,算是一舉多得。
不過,一線城市可以這么干,那些財政吃緊的地方呢?這會不會造成新的教育區域不公平,還要多加注意。
還需繼續摸索,才能實施到位
本報評論員高路:北京這個方案開設了多種線上課堂模式,參考了線下教育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了線上教育的特點,應該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但是,這項措施想實施到位,還需在細節上多摸索。
比如,一對一在線課堂,明顯會更受歡迎,可如果大家都選一對一,老師明顯是不夠用的,那么,哪些人可以選,是否能做到公平?
還有,會不會造成一些老師搶手而一些老師冷場的局面?
四類課堂怎么分流,怎么調和學生的巨大需求和有限的師資力量之間的矛盾,對北京市教育部門將是個很大的考驗。教育部門需要仔細評估各種可能,提前引導,合理應對。
教師的積極性需要制度保護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為此叫好之余,也要考慮如何減輕由此帶來的教師負擔加重問題。
教師教書,責無旁貸,但正常教學之外的工作時間延長、工作量增加,不該總以“奉獻”兩字來消解。要想馬兒跑,得給馬兒多吃草,教師的付出得到合理回報,就能充分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確保相關工作的有效推進。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北京這個方案中給教師輔導規定了補助標準,并從制度層面建立經費保障機制,體現了對教師勞動的尊重,有助于保護教師的積極性。這樣的在線輔導計劃,值得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