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當“守望者” 別當“戰斗機”
“雙減” 加減法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守望,不要瘋狂輸出。”“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日前, 由廣州市教育局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家庭教育沙龍在廣報中心舉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為“雙減”政策下的家校共育建言獻策,現場金句不斷,讓家長們深受啟發。父母要給孩子的成長留白、傾聽孩子心聲,做到高質量的陪伴,是專家們的普遍共識。
曾小軍:快樂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福利
“沒有家庭教育,尤其是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百般艱難;有了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事半功倍。”廣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小軍說。他提到,家長必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快樂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福利”。他特別提及,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離異的,應當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同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此外,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因性別、身體狀況、智力等歧視未成年人,不得實施家庭暴力等。
“心中有愛,胸中有墨,肩上有責。心中有愛,要求我們不要再去抱怨我們愛的對象,而要去看我們是否有愛的能力;胸中有墨,要求我們不斷地去學習;肩上有責,則要求成人、社會、學校,要有濃厚的責任感。”
“有相關數據表明,我們需要300萬家庭教育指導師。長遠來看,家庭教育要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需要專門人才。”曾小軍建議,應在師范類、職業類院校開設家庭教育專業,為社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和大學培養專門師資。
王玲: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廣東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專家王玲表示,有效溝通有五個前提。一,了解溝通是雙向的,“爸媽一定要記住,你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要先學會聽”。二,溝通的目的是促進了解,“不是單純教育,而是相互知曉彼此的想法”。三,把握溝通立場,父母是協助者,而不是擺著權威姿態的教育者。四,注意溝通方式,保持協商和討論的態度,“比如孩子看電視的問題,她要看40分鐘,爸媽一開始就說要20分鐘,要是一個談判高手,最后你們反復協商之后,達成共識,看20分鐘”。五,掌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包括三點,首先爸媽要相信孩子,其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對溝通出現的問題心中有數,再次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不是一定要學習成績好,有的表達能力好,動手能力強,這都是他們的優點”。
對于具體的溝通方法與技巧,王玲有6個建議:同感的傾聽、開放的提問、尊重與接納、啟發與引導、談判與協議、設置行為底線。她特別提醒,父母對孩子的言行首先做到無條件地接納,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或走彎路。
譚遇芳:優質的陪伴教育是最好的成長禮物
廣州市協和小學副校長譚遇芳說,直面“雙減”,需要探尋家校共育新舉措。她說,首先需要家長育兒觀念的轉變,讓家庭教育回歸本位,是“雙減”政策有效實施的關鍵。家長應努力提升自己,主動轉變家庭教育理念。一是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二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孩子幸福成長;三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學習需求,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四是注重言傳身教,注意家風,培育孩子良好的個性和品格。
“為孩子提供優質的陪伴教育,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譚遇芳建議,家長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閱讀,享受樂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討學習,養成良好習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升孩子綜合素養。此外,還要培養孩子勞動技能,增長孩子生活才干,磨煉孩子的意志品質,懂得家長的辛勞。譚遇芳說,要注重生活儀式感,讓孩子感受親情、體驗溫情。注重家風傳承教育。
譚遇芳還特別提及,要充分保障孩子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如果孩子因身體或其他原因未能在就寢時間之前完成作業,家長應督促孩子按時就寢不熬夜,并告知任課老師,確保充足睡眠。
張名源:社會組織參與家庭教育,不是搬運工,是建設者
家、校、社如何協同開展家庭教育?張名源認為,社會組織參與家庭教育,不是搬運工,而是扮演建設者、共享者的角色。學習問題、親子沖突、心理問題等是家庭教育需要極為關注的方面,“雙減”落地后,學生心理輔導應專業化,倡導家長導師進課堂,家庭顧問進學校。
“市面上家庭教育課程良莠不齊,如何選擇適合的?”針對家長關心的問題,教育專家張名源提醒,“很多機構都會做家庭教育相關的培訓,但家長要注意識別,每一個專業領域都需要長久的經驗積累,特別是家庭教育領域,家長要找專業、權威的指導,避免學錯。”
“一個合格的家庭教育咨詢師應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張名源建議,首先,做好家庭教育問題的“防疫師”,提前關注孩子,預防問題;第二,做好家庭的“保健師”;第三,做好家庭教育的“咨詢師”,同時家長也要及時找專業的人員,接受咨詢、輔導;第四,做好家庭教育的“善后師”。
劉永志:要給足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
“雙減”下,父母如何轉變觀念,如何準確定位孩子的成長期望?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作息?如何配合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劉永志提出,要針對學生和家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為家長,要適當評估當下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自覺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對待孩子的作息安排,班主任要發揮好自己的積極作用,強調合理安排、勞逸結合,明確好孩子的作息時間。對于陪伴孩子,劉永志說,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在周末去各種教育基地參觀探訪,這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搭建良好穩定的親子關系?劉永志建議,首先,父母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包容和諧的氛圍。家長要提升自己的素質,包括對青春期的認識、認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主動學習相關教育課程;其次,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模范,引導孩子多閱讀、多思考;最后,家長還要給足孩子成長空間,讓他們能夠發揮自主性,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圈。
劉永志認為,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除了家長要“發力”,孩子也要努力維系親子關系。“孩子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發揮主動性,能夠做到主動向班主任尋求幫助,主動了解自己的父母,主動向老師和父母說明自己的需求。唯有如此,家庭關系的‘橋梁’才能順利建起且愈加穩固。”
祁麗珠:不做“戰斗機型”父母
“雙減”之后,家長困惑的問題大同小異:時間多了,孩子不懂怎么有效管理,不懂怎么自主學習怎么辦?不報課外輔導了,家長沒有能力輔導孩子怎么辦? 針對這些問題,祁麗珠指出,家長要“適應、學習、改變、行動”。唯有適應,才能緩解焦慮;其次,因為家長目前看待事情的角度和能力有限,才會焦慮,因此要學習。“之前家長疲于把孩子從一個補習班帶到另一個補習班,現在親子相處時間多了,家長又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就容易出現很多家庭問題。只有家長自己學習了,才能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成長需求,去科學育娃。”祁麗珠說。
家長怎么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這體現在陪吃、陪玩、陪聊、陪學上。”祁麗珠解釋,陪吃,不在乎吃什么,但要吃出家的溫馨感,吃出儀式感,吃出禮儀,吃出文化。陪玩,就是呵護他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孩子開動他的“興趣小馬達”。陪聊,就是家長要和孩子聊家庭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陪學,即家長不要把自己當成學科補習專家,而是家庭教育專家,更應該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祁麗珠特別提到,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最該做的是“守望”,學會“閉上嘴”,不要做“戰斗機型父母”,一天到晚地對孩子“輸出”。在青春期,由于荷爾蒙作用,孩子性情、脾氣會有一定變化。家長要根據青春期特點,調整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在孩子處于低年段,比如小學階段時,家長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青春期順利度過。”祁麗珠強調,良好的親子關系在孩子的任何成長階段都很重要,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社會生存能力。(記者 劉曉星 林霞虹 曾俊 謝澤楷 林欣潼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