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校企合作、創新創業:
“三大支柱”撐起職教大廈
1984年11月9日,聯邦德國駐華大使斐培誼到任之初,向我國提出發展職業教育的建議。一年后,原天津中德現代工業技術培訓中心落地天津,并與原天津企業管理培訓中心合并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現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36年來,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緊緊圍繞職業教育,以“國際合作、校企合作、創新創業”為支柱,探索出“中高本碩”貫通培養模式,搭建起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在職業教育上,學校有哪些探索和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在“國際合作”中:固守傳統與基因
“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不光需要高級專家,中級技術人員也尤其重要,建議把資本援助與技術援助結合起來,建立幾個培訓中心,主要培訓有關核電和電子等方面的中級技術人員,可以用資本援助購置設備,借技術援助開展專家培訓。”1984年,聯邦德國駐華大使斐培誼給我國的這個建議,成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發端。也正是源于這種機緣,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引進來—消化、吸收、創新—走出去”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擁有國際合作的傳統與基因,留學生教育成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著力點。2017年6月,在該校首屆留學生畢業典禮上,正在泰國投資建廠的天津津榮天宇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當場與6名泰國留學生簽下了工作合同。泰國留學生周嚴十分驚訝:“真沒想到,還未走出校門就被企業錄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以服務“走出去”企業和當地經濟發展為目標,培養了一大批素質過硬、技能精湛的留學生。
隨著辦學實力的不斷提升,學校“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2016年,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先后建立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暨柬埔寨魯班工坊和尼日利亞魯班工坊,傳播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聲譽。
馬瑞德(Kheng Sambasmargde)是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的一名教師,他參與了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暨柬埔寨魯班工坊項目的建設。對于在魯班工坊接受的培訓,他直言“太棒了,希望有機會到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在天津市各部門的助力下,馬瑞德最終獲得了天津市人民政府獎學金,并如愿成為天津科技大學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他將“太陽能發電及太陽能高效利用”作為研究方向,學習借鑒中國經驗來解決當地電力資源匱乏的難題。
同樣來自柬埔寨的陳美琳,從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本科畢業后,被聘為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的專業教師。她回顧在中國的求學經歷時感觸良多:“我在這里學會了漢語,了解并愛上了優秀的中國文化。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學生,每堂課都會和他們分享我在中國學到的知識。”
目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及企業開展合作,連續9年開辦學歷留學生教育,在職業教育“走出去”方面獨樹一幟。
在“校企合作”中:培養高質量人才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能切身感受“中國制造”與“德國制造”的交融,這得益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途徑,多年來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不斷拓展、升級,上演了一幕幕校企深度融合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大戲。
大眾汽車自動變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教育學院經理Michael Hendrik先生表示:“多年來天津中德與大眾公司不斷深化合作,‘雙動力’項目培養出的人才已陸續成為各自崗位上的技術骨干,為企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我了解到學校和大眾公司合作開展‘雙動力’雙元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時,我第一個報名參加,成了首屆大眾“雙動力”項目機電師班的一員,也是班里16名學生中唯一的女生。3年的雙元培養,讓我接觸到高端的實驗實訓設備、前沿的理論技術、世界500強企業先進的管理水平和貼近生產實際的崗位鍛煉。畢業后,我入職部門里的QRK(管理控制質量員),憑借優異表現,在2019年底獲得大眾集團‘全球最佳學徒’獎。”這是“雙動力”班2019屆畢業學生殷時玉撰寫的學習體會,“雙動力”合作項目是學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生動案例之一,也是中、德兩國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典范。
目前,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逐漸成熟,并被復制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與博世力士樂公司以“軟件工程”本科專業為試點,共同實施“功能與軟件開發工程師”人才項目,按照“項目+團隊”的模式,在企業國際化團隊中,進行工程機械軟件系統知識的學習和軟件架構的開發培訓實踐,成功將專科層次的“雙元制”模式進行改造升級,真正應用到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中。2019級德語專業本科班的楊曉雪是中國特色“雙元制”模式的受益者。楊曉雪告訴記者:“項目教學和情景教學讓我提前接觸到工作環境,深切體會到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
持續廣泛的校企合作,使得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優勢得以確立。目前,該校與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廣核等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與榮程集團共同發起和建設“天津金屬材料與質量管理工程產業學院”,與天津津南區政府合作成立“碳中和應用技術與職業創新研究院”,深入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和價值鏈的有機銜接。
在“創新創業”中:彰顯特色與追求
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校園里的一座二層小樓上有一間“創業坊”,專為負責“雙創”教學的教師設立,學生可以在這里向老師請教問題,開展“雙創”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是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特色與追求。學校構建了“政產學研資用”六元協同雙創教育體系,政校企共建“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中心”,累計注冊企業326家,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李文翰是斜杠教育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今年剛從天津中德畢業,在校期間就已經注冊成立該公司。隨著公司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他與母校積極開展合作,建立“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實習基地”和“酷營營地導師人力資源培訓基地”。他表示,在母校學習的創新創業課程,培育了他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且在創業坊中凝聚了一批“同道中人”來實現共同的理想。
在2021年10月11日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來自天津中德的張明哲同學斬獲全國銀獎。他是2020級通信工程本科專業的學生,入校后參與了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張志強教授組建的一支新時代學習小組,這個小組吸納了許多優秀的同學共同學習進步,在這里,張志強教授看到了他的發光點,推薦他加入“天使之眼”科研團隊。
在這個團隊中,老師們將學生在課上形成的寶貴創意,帶進實驗室進行打磨。張明哲和其他成員一起探索知識盲區,反復修改商業計劃書、熬夜美化項目匯報PPT、無數次調試代碼,在實驗室研發迭代了第三代導盲產品,度過了一段難熬卻意義深遠的時光。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成功申報了國家級大創項目。
現如今,用張明哲自己的話說,“我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小白’,從過去不敢在公眾面前表達的我,飛躍到了能在眾人面前盡情展示的我。這不僅源于我自身的努力與堅持,而且源于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平臺,讓我的綜合能力有了快速提升”。(記者 劉茜 陳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