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更加凸顯家庭環境重要性
“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各界反應不一。原以為孩子和家長都會歡呼雀躍,但三多月過去之后,我們看到教育機構開展的校外培訓確實受到了遏制,部分家長和孩子也在暑假放飛了自我,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憂心忡忡惶恐不安,擔心別的孩子悄悄補課占了便宜,還有一些確實有補課需求的孩子,卻因找不到校外培訓資源而擔憂……
“雙減”之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父母只有通過學習成長,才能真正讓“雙減”政策發揮作用,真正讓孩子從中受益。
“雙減”不是改善親子關系的萬能神丹
長期教育內卷造成的緊張氣氛,讓眾多家長亂了方寸,在家長的強行安排之下,孩子焦躁不安,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家長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和成績,而無視孩子的壓力和無助,家長的期待與孩子的需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部分先天敏感不善學習的孩子便厭學乏力,親子沖突自然就產生了。
“雙減”的突然降臨,讓拉滿弓的家長措手不及,在以分數選拔淘汰考生的模式沒有改變的教育體系之下,家長很難淡定下來,孩子的壓力也就不會輕易消退。其實,家長營造的家庭氛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只有環境改善了,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親子關系才有可能改善,而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學習、覺察、思考和改變。
據我的觀察,“雙減”之后,明白的家長依舊明白,立刻就調整了孩子暑期活動的策略,有需要就繼續補習,沒有需要就瀟灑地去參加夏令營去旅行,親子關系仍然輕松自在;而糊涂的家長依舊糊涂,要么要求孩子繼續補習,要么報了孩子不喜歡的才藝班,要么就在家繼續吆喝孩子少玩手機多學習,親子關系依舊很緊張。可見,不通過學習和成長,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并不會由于“雙減”政策而自動改善。
“雙減”之后,孩子們的時間更多,活動選擇更靈活了,這其實更加考驗家長的能力和家庭的資源,家長之間和家庭之間的差距會變得更加突出。不管是選擇一對一輔導或價格不菲的夏令營,還是選擇自己輔導孩子或帶孩子去爬山宿營,家長不僅需要弄清楚“想干什么”“應該干什么”,還要掂量掂量“能干什么”。也就是說,雖然寒門也有機會出貴子,但是機會越來越小。在某種程度上,拼孩子原本就是拼家長的能力、拼家庭的資源。
“雙減”并不能消除家長“雞娃”的心態
家長的教育觀念是自身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的教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一個“雙減”政策,并不能明顯改變那些“雞娃”家長的心態。因為家長焦慮的情緒,往往來源于自己缺愛或挫敗的成長經歷,也就是家長常態化的情緒底色,俗稱習慣性焦慮。
在咨詢中不難發現,有這種慣性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非常擅長在生活中找一個事物來讓自己吃不好、睡不安,并把焦慮歸因于這個事物——往往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變成了父母習慣性焦慮的受害者和替罪羊。
據報道,很多城市都有一些“雞娃”家長并不支持“雙減”,也不愿意孩子參加學校安排的課后補習,反而紛紛自行組織起來為孩子攢小班補課。父母越緊張,孩子越疲憊。
其實,這些“雞娃”父母與其逼著孩子天天向上,不如自己去好好學習,早日療愈在原生家庭中造成的缺愛、挫敗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創傷,學習家庭育兒的正確觀念。當家長變得對生活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時,對待孩子的學習也就會更加平靜和穩定了。
“雙減”并不能緩解厭學孩子復學的困難
開學后,陸續有很多家長反映,說他們厭學在家的孩子對返校依舊有心理障礙,有的進了校門心跳就加快,進了班級見到陌生的同學就受不了,有的住校幾天就近乎崩潰,要求爸爸媽媽馬上把自己接回去。多數家長對此表示不解,他們往往看不見孩子面臨的壓力和內心的脆弱,而更多是擔憂孩子的學習和升學,勸孩子盡量克服困難繼續留在學校,更沒有看到面臨壓力而不被理解的情況之下孩子情緒沖動的風險。
有個男孩子上高三,住校,有一天突然提出要回家休息幾天,媽媽沒有問為什么,立刻把孩子接了回來。孩子和媽媽談論了內心的痛苦,并和媽媽說“今天你如果不同意接我回家,你現在就已經看不見我了”,媽媽聽完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這個媽媽能夠接受孩子偶爾請假休息,理解孩子的感受,針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和孩子共同面對,一起解決,還陪伴孩子出去散心。幾個月之后,孩子恢復了狀態,有力量繼續上學。可見,家庭也要“雙減”——減少父母的焦慮,減輕孩子的負擔,這樣才有可能緩解孩子厭學復學的困難。
對于那些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相處不融洽的孩子而言,“雙減”并不能改善這些關系,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額外付出長期的努力,越早行動越好。
對于少數心理上瀕臨崩潰邊緣的孩子,“雙減”也不能降低他們輕生的風險。前不久某城市發生孩子跳樓的事件,一個14歲的女孩留下了令人心痛的遺書。她在遺書中寫道:“你們口中輕松的小學,快樂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來的”“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考年級前十的我,是考滿分的我。你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兒,太優秀了,我做不到”。顯然,這個孩子內心的痛苦由來已久,但是似乎從未被看見。很多孩子的內心世界簡直就是被成人忽視的盲區,遭受心理壓力的孩子往往孤立無援。而這類悲劇的避免,需要父母和老師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多關懷孩子的情感狀態,理解和在乎孩子的感受,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除此之外,“雙減”也不能增加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不能促使父母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雙減”為父母緩和親子關系創造了機會
諸多常見的令家長頭疼的家庭教育問題,并不會由于“雙減”政策的降臨而自動消失,對于每個家庭來說,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遠,而核心問題就是關系,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關系,就像一條看不見的“臍帶”,連接著父母和孩子,父母可以通過這條“臍帶”看見孩子、了解孩子,也可以通過這條“臍帶”關心和幫助孩子。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不向困難屈服的孩子,身邊都至少有一個人與其有著支持鼓勵、良好穩定的關系。
在親子交流溝通中,父母如果善于傾聽子女的煩惱,能讓孩子感到被父母理解、接納和支持,可以有效維護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增進親子情感,否則會讓孩子報喜不報憂,內心處于彷徨無助的狀態。遺憾的是,一項中日美韓四國專家合作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中小學生經常和父母交流的比例是57.7%,明顯低于美日韓三國;中國父母或監護人傾聽中小學生煩惱的比例為71.5%,也明顯低于美日韓的比例。
可以說,“雙減”為孩子騰出了時間、為家庭省出了金錢,也為父母緩和親子關系創造了機會。父母通過學習,逐步能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見,接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學會如何去抱持孩子、愛孩子。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光學會道理是不夠的,很多父母由于來自童年的創傷,要想克服焦慮情緒,平靜地承受孩子發脾氣是很困難的,也許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是一種有效的途徑。父母向自己的父母表達童年成長中的委屈和憤怒,多花一些時間來照顧自己,都可以加快心理成長、積蓄力量,為改善親子關系做好準備。(記者 王占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