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出禮遇“十條”提升工匠尊榮
子女上學享受教育優待政策,在指定三甲醫院掛號、收費、取藥享受“優先窗口”服務,免費乘坐市內城市軌道交通工具和市內公共汽車……近日,成都市出臺《成都市禮遇“成都工匠”十條政策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政策”),從10個方面對“成都工匠”給予禮遇。
這10個方面包括:鼓勵在蓉落戶、子女入園入學、發放“成都工匠卡”、便捷就醫服務、方便交通出行、豐富文體生活、關注身心健康、增強保險保障、促進學習交流、建設成都工匠公園等。
“這些都是工匠們的現實需求。”成都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出臺“十條政策”旨在貫徹國家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營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為工匠隊伍提供更好的家庭保障、工作保障、待遇保障。
目前評選出的1812名“成都工匠”將成為“十條政策”的首批受益者,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工匠享受這些禮遇。按照成都市的計劃,到2022年,將培育評選市級工匠3000名。
據悉,這是全國首個針對產業工匠出臺的人才禮遇政策。今年10月11日召開的成都市政府第147次常務會議,曾專題研究審議了有關“十條政策”的議題。會上,成都市市長王鳳朝說,加強對技能人才的禮遇服務能夠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增強成都市對技能人才的吸引力。
社會各界在探討職業教育發展、技能人才培育相關的話題時,技能人才的境遇常常是繞不開的節點。不久前,《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在面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意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學生表示不愿選擇當“藍領”。
多重因素導致職業院校學生不再青睞“藍領”:61.9%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因一線工作枯燥單一而不愿意去制造業基層,61.04%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對制造業基層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則是覺得工作環境差,40.01%認為基層工資低,31.35%則因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線工廠。
“寧愿送外賣,也不進工廠。”這是成都市勞動和技能競賽服務中心主任羅晨在調研時觀察到的現象。他說,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工匠是樸實的勞動者,工廠的條件差,企業有紀律約束,再加上社會地位不高,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后不愿從事一線技能工作。
而與此同時,很多行業、企業面臨一線技能人才稀缺的困局。羅晨到企業調研時,常常聽到企業訴苦缺乏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線的操作員工。
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局,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不少政策舉措。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作為全國首批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面試點城市,成都市在2018年推出了“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計劃,對工匠人才在培養、引進、競賽、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作出制度安排,旨在加快構建一支規模結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羅晨介紹,成都市總工會長期堅持推進產業工人的技能素質提升,例如萬人免費培訓、百萬工人技能競賽等,建立了工匠學院和工匠公共實訓基地,促進引導技能人才素質和技能的提升,從“校企合作”提升到“產教融合”,打造了一條閉合型技能人才鏈。
“十條政策”發布后,羅晨注意到,很多“成都工匠”感到振奮,向他詢問什么時候可以發放享受政策的憑據“成都工匠卡”,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也在向成都市總工會詢問評選“成都工匠”的政策細節。
羅晨表示,相信隨著“十條措施”的施行,會慢慢打破人們對于工匠的刻板印象,在社會上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提升“成都工匠”等技能人才的職業尊榮感和社會認同度,讓更多的老百姓看到當技能人才是寶貴的,是有社會地位的,是受人尊敬的,從而引導更多技能人才走上生產一線崗位。(記者 王鑫昕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