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
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發展
“20年間,一個個風采人物筑就了學校創新發展之路。培養了近20位兩院院士的中國化工教育一代宗師時鈞先生,領銜膜技術團隊實現造紙廢水零排放的徐南平院士,有大國工匠、‘中國摩天高樓建造第一人’之稱的陸建新……”今年是南京工業大學合并組建20周年,日前,校長喬旭向記者細數了該校“風流人物”,感慨萬千。
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南工大”)瞄準行業企業發展中的難點和痛點,聚力攻關,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術,成為行業先進前沿技術的重要策源地,以科技創新扛起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20年來,學校產研用成果豐碩: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從1個躍升到7個,科研年均到款從不到0.7億元攀升至超越6億元。
“破五唯”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如果不是學校將我的‘三廢一體化治理’技術轉化產生的效益計入成果評價,我至少還得3年才能晉升正高職稱。”南工大化工學院教師陳獻告訴記者。2019年至今,包括陳獻在內的26位老師獲評學校“社會服務型”高級職稱。這得益于南工大“新政”釋放的紅利。學校落實江蘇省“科技創新改革30條”,率先推出了60余項改革政策,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內驅力。
“通過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引導科研工作者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南工大科技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校積極探索“破五唯”新路子,引導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車間里、裝置上、產品中、大地上,以貢獻論英雄。
作為全省落實“科技改革30條”唯一綜合試點高校,南工大陸續出臺了60多項改革政策,特別是在職稱體系中新增了社會服務型系列職稱,主要考察實際貢獻和社會經濟效益,為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教師提供了職稱綠色通道。
“用政策調動和保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南工大黨委書記芮鴻巖表示,學校積極推進知識產權“三權”改革,成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技術經理人專業隊伍,強化成果轉化激勵,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所占股權的90%獎勵給發明人,技術轉讓凈入70%獎勵給完成人,形成了具有南工大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有破有立,煥發活力。膜科學技術研究所將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培育出18家高科技企業。近年來,南工大先后入選首批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及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
多科聯動為綠色長江“護航”
南工大食品學院教授徐虹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將聚谷氨酸功能高分子應用于肥料增效領域,建成了國際首條年產量千噸級的聚谷氨酸生產線。據了解,我國每6噸增效肥料中有1噸使用該產品,施用面積3億畝次,減少施肥量近200萬噸,幫助農民增收300億元。
讓化工企業起死回生,南工大的科技力量舉足輕重。2017年,南工大生工學院教授郭凱主持完成的項目“基于微流場反應技術的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及其衍生物連續制造”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技術的應用為被迫“關停并轉”的企業帶來希望,為迫切需要綠色升級轉型的化工行業提供借鑒。郭凱團隊是國際上唯一能實現微化工技術萬噸級工業技術應用的團隊,產品轉化產值每年約40億元。
南工大善于在國家戰略藍圖中繪就學校發展地圖,為精準面向化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對長江最好的保護,就是給長江‘減負’,落實‘三廢’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談及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喬旭表示,早在《長江保護法》實施前,南工大就致力于“綠色化工”研究解鎖“重化圍江”難題。喬旭團隊首創“三廢”多相態臨氧裂解一體化深度凈化技術,采用源頭治理工藝,實現工藝100%循環利用,被不少沿江化工企業園應用。
南工大發揮學科優勢,以“化工+環保”理念,實現多學科聯動,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前瞻性維護和以數據為基礎的流程管理重塑工業體系,為綠色長江“護航”。
“訂單式診療”使資源“變廢為寶”
近年來,南工大持續開展“綠色行動”,推進“服務化工轉型發展專項行動”,組織專家服務揚子江流域百家企業,進行“訂單式診療”,減少企業萬噸級“三廢”排放、取得了億元級效益。
2020年,南工大組織近500名專家深入30個園區和2608家化工企業進行“全面體檢,綠色診治”,共發現各類環保安全問題和隱患6.7萬多個,制定了“一企一策、一園一策”方案2638份,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揚子江流域化工高端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
做到“吃干榨凈”,實現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是工業污水資源化的關鍵共性技術。2012年,針對南通造紙企業擅自向長江排污事件,在徐南平院士的指導下,南工大膜科學技術團隊毅然接下研發重任。團隊研制出特種超濾膜材料,開發出膜污染協同控制技術,發明了以多膜集成為核心的零排放工藝,建成了全球首套4萬噸/日制漿廢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成功破解造紙制漿廢水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難題,將紙漿處理水變成了純凈水,實現了綠色排放。2019年,南工大膜科學技術團隊負責人邢衛紅教授主持的“面向制漿廢水零排放的膜制備、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團隊核心成員李衛星教授表示,長江流域工業污水濃度高、成分復雜、性質多變,需要更嚴苛的技術手段和多級深化處理。膜分離技術可大幅度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尤其在傳統處理手段無法達標的印染、皮革、電鍍、焦化、釀造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十三五”期間,南工大通過技術攻關,幫助企業累計減排工業廢水2億多噸,帶動用戶企業新增產值142.2億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記者 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