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路徑,推動建設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金融重點支持的工業企業成為碳減排標桿,支撐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
據悉,《指導意見》是我國“十四五”期間第一項金融支持工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對落實各項規劃任務、推進各項行動方案具有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指導意見》強調要以工業高端化、智能化支撐綠色化,以工業綠色化引領高端化、智能化,推動工業全方位、全區域、全周期綠色發展。圍繞綠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以及國際合作5個方面,明確了核心技術創新應用、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綠色低碳園區建設、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綠色消費場景升級等8個重點方向,推動工業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綠色化轉型升級。
《指導意見》在豐富工業綠色發展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的技術路徑與功能邏輯。按照減碳排、零碳化、增碳匯的演進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減量化”,主要是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總體減量化,如優化產能布局與資源配置,提升產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穩定性等。二是“循環化”,主要對無法減量化的資源,提高循環與綜合利用效率,如推廣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等。三是“潔凈化”,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及其他產業綠色發展方面,推動相關裝備技術和解決方案積極發揮作用。四是“無害化”,主要對目前技術難以凈化處理、不得不排出的物質進行無害化處理,如采用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方案、推動水、氣、固體污染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等。五是“綠色化”,主要發揮工業在增碳匯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對沖工業碳排放影響,如在國土綠化、生態修復、海綿城市與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提升裝備化、智能化供給水平等。
《指導意見》還提出了9項產融合作任務和3項保障措施,在多個方面出實招、出硬招,提出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有效舉措。在合作基礎方面,主要包括:率先對綠色化改造重點行業、綠色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等進行碳核算;建立工業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相關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環境信息;將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為金融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金融工具方面,主要包括:引導金融機構擴大綠色信貸投放,合理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信貸管理政策,推動“兩高”項目綠色化改造;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降低融資費用;研究建立綠色科創企業培育引導機制,支持“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綠色建材與新能源汽車生產應用、老舊船舶電動化改造等方面的金融產品;鼓勵將保險資金投向綠色企業和項目;利用新技術提供基于行為數據的保險(UBI)等金融解決方案。在保障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對取得明顯實效的地方、金融機構和企業給予表揚激勵;鼓勵各地發展工業綠色低碳研究評價第三方機構;推進相關專業學科與產業學院建設;積極開展綠色工業、綠色產品和綠色金融科普宣傳。
今年以來,盡管我國工業經濟穩定恢復的態勢沒有改變,產業韌性與內生動力依然強勁,但全球疫情形勢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依然不穩固、不均衡。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工作,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體制機制的有益探索,也是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有力推動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和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振工業經濟運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產融合作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16年以來,會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的一項創新性工作,旨在加強產業與金融雙向合作,推動“政策共商、機制共建、信息共享、風險共擔、互利共贏”,促進產業與金融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目前,已形成1個平臺、3支國家級基金、18項產融戰略合作協議、51個試點城市、多層次政策體系的工作格局。(記者 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