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第七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系列活動上,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指數正式發布。該指數從學校層面重視度、教學環境準備度和教學應用成熟度三方面入手,旨在科學評估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程度。邁入“十四五”后,高質量發展教育信息化成為多方的關注焦點。北京市教委也于日前發布《2021年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明確指出將出臺《北京市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規范(試行)》,并建設北京教育云。而在社會、學校、政府多方面的加碼之下,未來的教育信息化生態建設將呈現出什么樣的局面?教育信息化的風又將吹向何處?
新指數發布
如何評判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如何有效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5月25日,在第七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活動中,北京大學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主任汪瓊發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指數”。據介紹,該指數旨在確定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可比數據指標體系和收集策略,以此引導小學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
北京商報記者也在現場了解到,汪瓊及其團隊一共從三個維度確立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指標體系,具體來看,分別為學校層面重視度、教學環境準備度和教學應用成熟度。三個維度下還有8個二級指標和若干個三級指標,涵蓋學校、教師等多個方面。
而對于其中一項專家爭議較大、主要考驗教師研發能力的指標,汪瓊也解釋道,“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工具和平臺是零編程的,基于這一情況,如果具備較高信息水平的老師有能力根據教學情況來進行一些技術開發,那么讓這個指標保留下來,就能體現出非常高的區分度,并且能夠衡量水平。”
需求持續、建設加碼
據艾瑞咨詢統計及核算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整體市場規模突破了2600億,且未來2-3年內將持續增長且增速趨于穩定。同時,據其發布的《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需求端維度,50.7萬余所學校(含學前教育)、2.6億余在校生(含在園人數)和1600余萬在校老師,對信息化的需求持續且龐大。
而各地政府等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教委日前印發《2021年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將印發《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并計劃出臺《北京市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規范(試行)》,以此增強新時期教育與信息的結合。
此外,《工作要點》還提出建設北京教育云的構想,具體為建設市級教育云管理平臺、安全管理平臺和應用與網絡績效監測平臺,并逐步指導各教育單位遷入教育云。而在大數據方面,構建教育大數據“一庫、六系統、N應用”模式也被提及。一庫即為一套全息教育數據庫;六系統包括了大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數據共享交換、數據服務、數據運行監測、數據安全;N個專題場景應用涉及專題數據產品加工、學位預測、督導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等。
多方合作的風往哪吹
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和實踐,各級政府、學校、老師和企業都在各自維度發力探索,而在各自的努力之外,達成有機合作也是實現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其中尤為需要注意的是,保證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對學生大數據的獲取和使用安全。對此,廣州視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副總裁魏振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要的關鍵點是政府的管理和保障。同時,企業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和信息兩方面的結合,教育可以由學校來做,但是信息方面更多的是企業擅長,做的也更多。”魏振水指出,“企業要在政府的法律規范下使用數據。”
同時,為了實現數據的有效利用,在政府規范之外,企業、學校和教師三端都有其獨特的發力點。“企業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時,扮演的是支持服務者的角色,從而進行數據的匯聚、收集和分析;學校收集信息是為了盤清自己的家底。而更為微觀的數據應用,比如課堂里的教學決策數據分析,是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在教師層面,老師需要提高數據分析和解讀的能力,為了增強這一能力,可以把對教師數據方面技能的培養前置到師范院校,調整相關課程,進行適配改造。”魏振水分析道。(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