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工,建設!”6月8日,總投資約81.28億元的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下稱“嘉元時代項目”)在梅縣區城東鎮上坑村正式動工建設。項目投產后預計新增年產值約100億元,稅收約6億元,新增就業崗位4500多個。
放眼整個梅州市梅縣區,銅箔產業的版圖正加速擴大。目前,全區銅箔產能已達5.1萬噸/年,占全國總產能的8.6%,躋身國內高端鋰電銅箔生產第一梯隊。
以嘉元科技為龍頭的銅箔產業的逆勢崛起,是梅縣區舉全區之力、久久為功狠抓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梅縣區按照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及“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壯大實體經濟”的工作部署,搶抓發展機遇,集中資源要素,聚力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爭當梅州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優化營商環境
拿地即開工跑出新速度
嘉元科技白渡基地一期項目二號車間投產,嘉元時代項目動工建設,省重點項目中愛醫療一期正式投產,盛富金屬三期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翔龍科技投資9000萬元建設的先進生產線進入試產階段……今年以來,梅縣區實體經濟活力十足,頻頻傳來捷報。
企業逆勢持續增資擴產,這份底氣和信心來源于梅縣區“產業興區、項目為王、企業第一”的發展理念,來源于“審批做‘減法’、服務做‘加法’”的優質營商環境。
以嘉元時代項目為例,作為梅縣區首個“拿地即開工”試點項目,聚焦企業項目立項、用地審批、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重點環節,該區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實行掛圖作戰,區領導班子多次主持項目推進會,深入項目現場研判解決問題,各部門則提前介入、主動對接。
從傳統“企業跑部門”變為“部門聯合跑企業”,從“申請材料齊全合規再受理”變為“容缺受理+并聯審批+以函代證”,從“等著審核”變為“靠前服務”,“拿地即開工”的“三變”審批改革之下,嘉元時代項目審批不斷加速,從原來需要一年多時間縮短至如今的5個月。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好不好,最真實、最客觀的反映來自企業。
“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實力!”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除了全力加快項目審批落地之外,政府部門還在項目落地、固定資產投資、場地平整、電力及污水處理設備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時幫助企業申請技術改造事后獎補資金、普惠性制造業投資獎勵等。據統計,過去一年嘉元科技共計獲得獎補資金1749萬元。
同樣享受到政府部門貼心優質服務的,還有從事中高端不銹鋼線材制品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梅州市盛富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今年以來,該公司訂單量飽和,1至4月的產值約5000萬元,同比增長了8%。
“三期項目從拿地、摘牌到落地,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政府部門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我們特事特辦,及時開通‘綠色通道’,才保障了項目的快速落地。”該公司行政部經理丘仰坤說,正是這暖心貼心的服務,給了企業扎根發展的信心,接下來還將規劃四期項目。
“營”在路上,“商”向優聚。
在壯大實體經濟過程中,梅縣區堅持“用戶思維”,深入實施“暖企行動”,區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掛點服務48家重點企業,“一對一”精準服務企業。同時,建立政企溝通座談機制,主要領導主持研判解決問題,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解決了一批“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持續推動土地、資金等要素向“打糧食”的項目集聚,保障項目落地建設。如制定出臺系列政策,對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先進制造業項目予以“一事一議”支持。此外,2021年,梅縣區累計發放貸款112億元支持實體經濟項目,總量位居全市第一。
厚植興業沃土
平臺提檔升級發展動能集聚
“滴!”3月28日上午,一輛裝載法國進口酒液的集裝箱卡車成功經過系統自動識別對比,僅用時7秒便通過智能卡口順利駛入位于梅縣區畬江鎮的梅州綜保區內,標志著梅州綜保區正式封關運行,進入業務實質性操作階段。
作為廣東省首個內陸型綜合保稅區、梅州首個國家級發展平臺,梅州綜合保稅區的封關運行對于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同時也不斷增強著本地企業的發展信心。
“以前我們是在區外開展業務,進口原酒時需要全額繳納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資金流動壓力比較大。綜保區這邊的貨物入區保稅,出區銷售時按實際銷量繳納稅款,可以節省不少資金,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于繼續投資。”博捷酒業總經理黃壁明說,接下來將積極運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在兩年內實現產值突破5000萬元的目標。
目前,梅州綜保區已有海關注冊登記企業10家,預估投資總額5.4億元,全部達產后年進出口額預計達24億元。
綜保區政策紅利的釋放,也讓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移至海外市場,嘉元科技便是其中之一。為方便開展進出口業務,企業提前謀劃布局,于今年初在梅州綜保區成立了廣東嘉元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我們計劃主要出口產品為高端領域的超薄、極薄鋰電銅箔,目標市場為日本、韓國和歐洲。”該公司綜合發展部部長楊可尊介紹,企業正穩步推進“設備進口、產品與技術出口”的策略,借助綜保區等平臺優勢,享受“流程優、環節少、手續簡、費用降”的優惠政策,讓梅州品牌在世界新能源新材料銅箔細分領域擁有更強話語權,助力梅州打造“中國銅箔之都”。
這頭,梅州綜保區正式封關運行;那頭,毗鄰的梅州國際無水港同樣穩步推進。
“300多名工人正全力以赴,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該項目房建負責人柳源州介紹,目前,土石方工程已完成70%,新建信號樓、橋梁、涵洞等房建工程也在加快推進,力爭實現國慶前完工交付的預定目標。
梅州國際無水港建成后,將與梅州綜保區實現區港聯動、功能疊加、融合發展,梅州綜合保稅區進出口貨物可在“家門口”進行裝卸、存儲、中轉、配送,助力梅縣區開啟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征程。
振興發展關鍵在產業,重點在項目,核心在平臺。
近年來,梅縣區以梅州綜保區、國際無水港、工業產業帶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為契機,主動接受“雙區”和“兩個合作區”輻射帶動,全面實施產業集聚地提質增效工程,深入推進增(城)梅(縣)產業共建,梅縣產業集聚地規模不斷擴大,承載力持續提升。與此同時,加快建設城東白渡工業走廊,構筑產業發展新平臺。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實施梅縣工業集聚地提質增效工程,加快城東上坑、白渡梅州坑工業園區土地收儲,盤活扶大、南口工業園區土地資源,力促集聚地年內升級為省級產業園。”梅縣園區管委會主任曾輝介紹,該區還將圍繞“一園多區”規劃建設銅箔產業園,申報創建省級特色產業園區,為銅箔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集聚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做強特色優勢
優存量擴增量打造百億產業集群
塔吊林立,機械轟鳴,運輸車來回穿梭……步入白渡鎮沙坪工業園,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引入眼簾。
走進4月初投產的省重點項目——廣東中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期項目現場,只見GMP標準的生產車間內,一條高度自動化的血液透析器生產線正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有序運轉。
“一期項目投產至今運行順暢,預計滿產后年產值可達12.8億元,可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該公司總經理龍云軍表示,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項目有序推進,二期廠房已經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將為一期生產提供電能支持,接下來會以最快速度推進一期后續建設。
毗鄰中愛醫療的嘉元科技白渡基地,項目建設步伐同樣不斷加快。該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鐘孟捷介紹,一期1.5萬噸高性能銅箔項目一號、二號車間已相繼投產運行,三號車間以及二期1.6萬噸項目將分別于近期和年底投產,屆時嘉元科技白渡基地總產能可達3.1萬噸,產值達4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200個。
園區之外,嘉元時代項目已動工建設,梅州坑工業園區5萬噸電子銅箔項目已完成場地平整,上述總投資160多億元的項目全面投產后,僅嘉元科技一家企業,銅箔年產能便可達20萬噸。
項目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抓項目就是抓發展。
當前,梅縣區正搶抓廣東“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和“強芯工程”發展機遇,集聚資源要素,加快培育銅箔百億產業集群,力爭2025年全區銅箔總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領先的銅箔制造基地,助力梅州打造“中國銅箔之都”。
做優存量、擴大增量,銅箔產業的快速崛起,折射出梅縣區狠抓實體經濟,加快培育發展銅箔、裝備智造(裝備制造、智能家電)、電商物流、文化旅游“四個百億”和金柚50億“11115”產業集群的生動實踐。
在裝備制造方面,通過“產業配套、延鏈強鏈、企業聯動、集聚發展”組合拳,梅縣區已初步形成了以BPW車軸為龍頭,帶動廣東昊龍、慶達實業、偉友耐磨、福德金屬、鈞耀機械等上下游配套企業聯動發展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格局,輪轂—車軸—半掛車整車生產的汽車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育新提舊并重,項目遍地開花。
對于市場廣闊、潛力巨大的智能家電產業,梅縣區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蹄疾步穩加快產業布局:總投資約6億元的欣桐科技智能電子控制器項目、總投資約14億元的慶達科技智能電機項目接連跑出“梅州速度”,快速落地投產。
“振興蘇區,時不我待!”梅縣區委書記溫助民表示,接下來,梅縣區將搶抓重大發展機遇,抓項目、興產業,抓平臺、強載體,抓招商、促發展,抓創新、增后勁,抓服務、強保障,發展壯大銅箔、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等優勢特色產業,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1個百億產業集群、1個300億產值工業走廊、1家千億市值上市企業,當好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助力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