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初,白銀市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位列全省第四、貧困發生率位列全省第七,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白銀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37.1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7.72%到實現清零,歷史性解決了區域性貧困問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進入“十四五”,白銀市把鄉村振興作為脫貧攻堅的“升級版”,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壓茬推進各項工作,緊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鞏固、圍繞拓展、著眼銜接,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凝心聚力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白銀市盡銳出戰、決戰決勝,形成了脫貧攻堅強大合力。全市壓緊壓實黨政、部門、幫扶“三條線”責任,制定幫扶責任清單,強化一線幫扶責任制,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
同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行業和社會力量,變“單兵沖鋒”為“全民皆兵”,形成了專項、行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全市726個幫扶單位聯系幫扶698個村,2.24萬名幫扶責任人幫扶8.89萬戶貧困戶,駐村幫扶干部達到930人,駐村幫扶工作隊入駐302個貧困村。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推進的基礎上,持續推進“3+1”沖刺清零和“5+1”鞏固提升行動,集中解決了一批老大難問題,“兩不愁三保障”任務全面完成。
白銀市把產業培育作為根本之策,總結推廣“脫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的發展模式,從無到有培育形成牛、羊、菜、果、薯、藥和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文冠果等特色產業,建成扶貧車間140個,農戶依托產業實現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靖遠縣三合村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違治亂、廁所革命等專項行動,實施省列重大項目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受益灌溉面積46萬畝,發展高標準農田11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8萬畝,硬化鄉村道路9791公里,5.9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搬遷住進新房。岷漳移民村一躍成為帶動示范的“先進村”。會寧李家塬、景泰寺灘供水工程為開發整治旱山塬區及戈壁撂荒地提供了“白銀經驗”。
產業興旺 壯大鄉村振興“原動力”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白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增收的治本之策,著力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范四大體系,有力推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注重融合帶動,先后部署開展“破三弱、強造血”“兩園兩率兩節點”等產業脫貧行動,建成330個脫貧產業園、403個特色產業園,貧困戶依托產業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同時,相繼引進一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打造了會寧小雜糧、靖遠羊羔肉、景泰戈壁魚蝦等一批“銀字號”產品,并謀劃建設10個百億級農業產業鏈、6個甘味品牌、5個萬畝牧場、4個綠色生態示范帶,著力推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建成縣鄉農貿市場64個、果蔬保鮮庫225座,打通了從“農田”到“餐桌”、從“地頭”到“舌尖”的產業鏈通道,構建了企業、農戶、市場一體化,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為了下活產業發展這盤棋,白銀市實施特色產業倍增行動,圍繞“一區四帶”布局,加快建設會寧牛羊、靖遠肉羊、景泰生態循環、平川黑毛驢、白銀區蔬菜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啟動建設標準化種養產業園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構建特色產業體系。
在會寧縣漢家岔鎮南灣村,當地政府近年來在傳統種植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肉牛、肉羊養殖,基本實現戶戶有主導產業、家家有增收渠道,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村民劉建國從2019年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從買入牛犢到出欄賣出,除去開支,一年純收入達到6萬元,收入比他外出務工要好很多,嘗到甜頭的劉建國隨即擴建了牛棚。
“現在條件好得很,硬化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拉到牛圈里,新牛圈也收拾好了,我想著多養幾頭牛,把家里的生活條件改善得越來越好。”劉建國說。
在白銀,依托產業走上富裕道路的劉建國并不是個例。特色產業倍增行動中,白銀市立足資源優勢,通過加快推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提升“造血”功能,為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各美其美 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
近年來,白銀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集中力量創建美麗鄉村,“環境美、產業優、生活好、鄉風淳、文化厚”的幸福和諧美麗宜居鄉村正在形成。
強灣村是白銀區鄉村旅游“六朵金花”之一,經過近年來持續打造和提升,曾經陳舊黯淡的村莊環境,如今變得干凈整潔,綠樹搖曳,鄉韻悠悠,如詩如畫。
去年,白銀區投資165萬元對位于白榆公路沿線的強灣村周家臺子區域實施進一步提升改造,通過拆違治亂、拆舊更新,整理釋放閑置土地,實施綠化栽植、修建景觀長廊及花壇、鋪裝人行步道等改造提升措施,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鄉村公園”躍然呈現,村莊“顏值”飆升。
“這兩年,村里改造后環境特別好,路邊、山上也綠化了,家鄉現在越來越美麗了。”談起身邊的變化,村民高自蘋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人居環境改造不但讓村容村貌有了大提升,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一位村干部介紹說,村里在進一步整治村莊環境的同時,還引進千畝花椒林,發展柿子樹產業,一方面提升美麗鄉村形象,增加鄉村旅游客流量,另一方面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銀市突出規劃引領作用,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篇一律,注重細節塑造,堅守農村原有味道,呈現農村生活情趣,建成了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以及多個濕地公園。同時,補齊人居環境短板,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起好步。
當地還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優先把黃河沿線打造成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帶、鄉村振興的先行區,打造了以“六朵金花”“水韻獨石”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鮮明地域風情、田園特色的美麗鄉村精品特色村。全市17個村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同時,白銀市還大力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促進農民在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素質修養、行為操守等方面得到新提升,推動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
有機融合 拓展鄉村產業振興新途徑
近年來,白銀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注重鄉村振興與文化旅游有機融合,以中蘭客專、紅會鐵路和S341線、S103線為主軸,以“旅游+交通”為發展方向,設計打造風情旅游線路,按照旅游景區標準建設白銀高鐵南站,推動會師舊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改造升級明長城文化公園、永泰龜城、平川陡城、水川濕地公園、花村·顧家善、石村·萱帽塔等旅游景區,全方位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品質,積極發展路衍經濟,打造黃河流域全域旅游示范區。
同時,謀劃推動鄉村振興與特色文化、生態環境有機融合,按照“農業生態化、生態園林化、園林產業化”的生態發展模式,持續抓好鄉村和沿黃沿路綠化美化,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背后凝結的鄉愁,展示地方特色鮮明的景觀文化,提升美麗鄉村游覽觀賞價值,發揮保健修養功能。
謀劃鄉村振興與新型經營主體有機融合,搭建地企合作平臺,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深化拓展與龍頭企業合作領域,培育壯大一批本土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農家樂、鄉村民宿、鄉土文化等鄉村經濟,推動美麗鄉村與商貿緊密結合。
此外,堅持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路徑,突出規劃先行、創新驅動、產業支撐、要素集中、全鏈推動,加快“一縣一業”“一縣多元”建設,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又創造條件積極發展其他產業,全力為推進鄉村振興賦能。
新征程需要新擔當,新征程更要有新作為。站在新的起點上,白銀市將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振奮精神、乘勢而上,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奮力書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