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了!支付平臺領積分任務,別稀里糊涂“被”買了基金
“我就是填了一個調查問卷,領了一個‘種子’,怎么就被開立了基金賬戶,還申購了一筆基金呢?”市民賓女士近日在某支付平臺做積分任務時,稀里糊涂地“被”買了份基金,她十分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賬戶安全也存在風險。
9月13日,賓女士在某支付平臺的“每日賺積分”頁面,點進了一個“領取理財種子”的任務。她領取了2.2元的“種子”后,頁面彈出了“測測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的問卷。答完問題后,她領取了“種子”。本以為這樣就完成了任務,獲得了積分。兩天后,她卻意外地收到兩條短信,告知她在某基金平臺開立賬戶確認成功,并通過平臺申購了某基金2.2元。
“我只是領了個‘種子’,怎么就確認開戶和買基金了呢?在銀行開戶、買基金,審核的流程是很嚴格的,也需要提供很多個人信息,支付平臺是不是將我的個人信息和用戶數據泄露給其他機構了?這個過程有沒有經過我的允許和確認?”賓女士既吃驚又憤怒,她分別聯系了支付平臺和基金平臺,要求銷戶,但平臺的答復是,由于該基金最短持有期為一年,要等一年后才能申請撤銷。雖然只有幾元錢,但賓女士感覺個人權益受到了侵犯,“可能還有很多人在做積分任務時會被稀里糊涂地買了一份基金,自己卻毫不知情。”
記者按照賓女士的操作過程進入“領取理財種子”界面,在答完問卷后,頁面上顯示:你的種子是:仙人掌,價值2.84元。下方是一支基金的簡要介紹。頁面最下方按鈕顯示“馬上體驗”,上面一行小字寫著“點擊按鈕即代表您已知悉該基金的產品概要和投資人權益須知等相關內容”。只有在右上角的活動規則標志中,隱藏著一段提示文字:“如用戶主動選擇將理財種子用于基金體驗,則理財種子將兌換為相應金額的基金體驗券,即用戶可用于體驗活動頁面展示的產品……”
基金平臺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按照正常直銷流程,購買基金需要經過驗證手機號碼、完成注冊、綁定關聯的銀行卡、設置交易密碼、完善個人信息、風險評估等步驟,才能開設賬戶。購買基金時,點擊購買選項,界面上也會有購買提示和相關注意事項。這一過程需要本人驗證手機號碼和綁定本人銀行卡,都需要本人來操作和確認的,但賓女士所使用的支付平臺,屬于該基金的代銷渠道,代銷的業務規則、流程具體要以代銷平臺為準,因為每個平臺有自己的一套流程設置。平臺作為注冊登記機構,只要是代銷渠道提供的信息沒問題,一般情況下會進行確認。但關于前端的一些具體操作,只能找代銷渠道核實。
客服人員解釋說,由于賓女士已經申購成功,該基金的最短持有期為1年,建議等贖回后,再聯系代銷平臺進行銷戶。無論未來這筆本金是盈利還是虧損,在正常情況下對其其他資產是沒有影響的,不過也建議和代銷渠道確認,以防止后續再出現扣費。需要提醒的是,購買基金后,贖回時會根據持有期的長短收取贖回費,在操作前需要留意。
北京市常鴻律師事務所彭艷軍律師認為,該支付平臺的行為涉嫌強制交易,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平臺在“確認領取”或者“馬上體驗”按鈕上方,雖標示了“點擊按鈕即代表您已知悉該基金產品的產品概要和投資人權益須知等相關內容”,但知悉絕不等同于同意購買。消費者普遍以為就是一個領取理財種子的體驗活動,實際并無購買基金的真實意思,該行為實質是通過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使消費者稀里糊涂就購買了基金,實際就是強制交易。
彭艷軍律師建議,基金平臺在出售基金產品時應該做顯著提示,可通過技術手段引導消費者閱讀完相關法律文件,特別是產品概要和投資人權益須知等重點內容,必須真正閱讀后才可點擊購買,而不是通過“勾選按鈕”即默認投資者已閱讀相關法律文件,通過“標藍字體”就算盡到了提示義務。同時,彭艷軍律師也提醒消費者,點擊“確定”“同意”等按鈕時,一定要清楚其真正含義及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特別是對于并不明顯標示的“勾選按鈕”“標藍字體”等內容更是要仔細研讀。(記者 褚英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