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傾己 以行德義

發布時間:2023-01-04 10:50:09  |  來源:云上咸安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他家沒有轟轟烈烈的感人事跡,但全家人積極進取、樂善好施、敬老愛老、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平凡中彰顯不平凡。一進屋子,各種家具擺放得井井有條,潔凈锃亮。家風正,風氣好,是他家最大的特點。


【資料圖】

他家就是咸安區稅務局原副局長、退休干部鎮方勇的家,一個平凡樸實的家,一個“上合情緣”的小縮影。

淡泊名利,以行德義

“厚德載物”四個赫赫大字掛在鎮方勇家客廳。“淡泊名利,以行德義”是鎮方勇的口頭禪。在鎮方勇簡樸的家里,我感覺到了他淳樸的家風和豐富的精神財富。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40年的從稅生涯,鎮方勇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稅收事業。多少次提拔的機會,他讓給了別人;多少次往上調的機會,他兩耳不聞忙于事業無暇顧及。

他是咸安稅務最年輕就當副主任的,那時他22歲;25歲就升為所長。但他是較后進機關班子的。1998年他在雙溪分局當局長時,當別人精心準備、全力參與區局班子競選時,而他把這件事拋于腦后忘得一干二凈,將全部精力用于整頓市場的稅收秩序。

鎮方勇的妻子萬愛蓮在雙溪鎮政府先后擔任婦聯、信訪、紀檢等干部,是一位在外擔當勤勉,在內賢惠勤儉的女強人。在80年代,調動是比較容易的。當別人把家屬往“鐵飯碗”的稅務部門調時,親戚問他:怎么不把妻子調到稅務部門?鎮方勇不為所動,說人要知足,有工作就可以了。

鎮方勇夫婦有時分別在兩個鄉鎮工作,后來鎮方勇調到區局機關,一個在城區,一個在鄉鎮,兩地分居幾十年。在別人看來,把妻子調到城區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他想都未曾想過,從不動用權力謀一己私利。

萬愛蓮境界更高,從不找老鎮解決工作問題。她把工作搞得風生水起,把家庭理順得井井有條,總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工作。她說:“倆人總要有一個奉獻,我只有付出,老鎮才能全身心投入事業。”他倆兩地分居時,從不找單位用車,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后來騎摩托“相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鎮方勇的為人準則。

鎮方勇在高橋稅務分局時,偶爾發現,小學一年級老師的遺孀漆婆婆在村里一間破房住,無兒無女,孤苦伶仃。鎮方勇想方設法在稅務局對面租一間房,把老人接來安頓好,為的是方便照顧老人。平日里他三天兩頭看望老人,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

后來鎮方勇調到雙溪,他找個借口請老人幫帶孩子,就把老人帶到雙溪的家。不但沒有要老人帶孩子 ,鎮方勇像侍候自己的老母親一樣服侍老人,生病癢痛照顧有加。直到老人去世,鎮方勇又處理后事,送老人最后一程。養老送終,不是兒子勝是兒子。

四代同堂,口碑遠揚

古人云:“父母亦師,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孩子默默成長為父母的樣子。家長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做人要孝敬,要有仁義,和睦立家。百善孝為先。孝老敬老是你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媽媽希望你們牢牢記住這點。”87歲的鎮母不識字,但講出了淳樸的家風。老人宅心仁厚,勤儉持家。

“母親這種樸素生活的態度,這種對待生活的精神,成為我們受用一生的‘傳家寶’,世代相傳。”鎮方勇說。

四個兒子從未忘記母親的囑托,兄弟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始終踐行孝老敬老的美德。鎮方勇是長兄,從小擔當家里大事,照顧弟弟們,吃的苦最多,沒有一聲埋怨。老二曾和老三在廈門的一個公司打拼,臨近退休便辭職專門回家照顧老母。

老母親在村里任副支書等村干部40多年。現在退休了卻無退休工資。別人要鎮方勇找組織解決,他們一大家都不同意,老母親說,我們要感謝黨,我有一碗飯吃,現在也過上了幸福生活,就很滿足了,哪里還找黨要待遇?

老母親懂得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含辛茹苦帶大四個兒子,一個個送他們讀書。孩子們也刻苦勤奮,有的通過考試招聘進了國家單位,有的在外闖了一番事業。每逢年節,兄弟們必定回老家看望老母。鎮方勇在本地工作,每個周末攜一家子回老家團聚,妻子幫婆婆洗被褥,自己幫劈柴,孫媳婦幫著弄飯打掃衛生。婆媳兩代之間從未紅過臉。曾孫就纏著老太太講故事,四代同堂和睦親切、其樂融融。和善之家必有余慶,遠近鄉親羨慕這口大家的天倫之樂。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古語概括了鎮家良好的家風。

鄰里一家,滿天紅霞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從小在大屋場里亂串,鄰居們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都會一起分享。哪家有個紅白喜事,大家都會前去幫忙,處得跟一家人似的。自從讀財校離家到城市,水泥板、單元房似乎隔絕了人們的距離,怎樣和睦相處,還是一門社會學問,得小心經營,學會先付出,必定有回報。”鎮方勇深有體會。

疫情暴發,人們都關在籠子里。冠苑小區6棟——鎮方勇這棟樓道,并未感覺孤單。鎮方勇的車庫改造的茶室,成了鄰里們的聯絡點。小區秩序井然,夜不閉戶。疫情期間,茶室一天到晚不關門。鄰里的微信群里,熱鬧非凡,哪家缺青菜,就有人悄悄地放一把薹菜在茶室;哪家醬油有多的,放茶室,或換一兩根所需的蘿卜,但從不多拿;面條換面粉,奶粉換尿不濕;哪家有閑置的物品,放這里……,這里成了物物交換的驛站。鎮方勇的兒子,利用志愿者可以外出的身份,經常在外買回日常用品放茶室,誰也不知道。妻子媳婦,往往趁人少時到茶室打掃衛生,將食物擺放整齊。疫情無情人有情,溫情在這里上演。

解封后,人們歡呼雀躍,茶室成了小區的娛樂室,嘮嗑的、講古的,爺們下棋,娘們相約去買菜,小伙吹著口哨、姑娘手拿一本書有暗號約會;跳舞還缺音樂,大伙買來音響;小區改造,鎮方勇在群里呼一聲,來這里商議;哪家接媳婦,來這里集合分工,備點氣球掛起來,誰誰把小區打掃干凈,誰誰端茶倒水……

這里還是切磋廚藝的地方,萬愛蓮把家里閑置的餐具拿出來,你家拿點面粉,我家拿一把蔥,你出蒸鍋,我出手藝,包子、餃子、掛面、熱干面,為子女不在身邊的老黨員老干部送上家。

就連吵架的、婆媳不和的、兩口子拌嘴的,都來這里“講理談心”,傾訴衷腸,這里成了調解室,幾個自發地成立了調解委員會。

投桃報李,大伙的心被捂熱后會產生無比強大的力量。小區的改造比預期快;拾金不昧的、見義勇為的、相互關照老人小孩的總在小區上演。

楊華,咸寧市稅務干部,湖北省作協會員。此文在咸安區“喜迎二十大﹒我看身邊創文變化”征文中獲獎。

編輯:孟涵

關鍵詞: 四代同堂 井井有條 淡泊名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