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訊!(長江云)咸安永安街道:讓群眾聲音貫穿老城區“共同締造”

發布時間:2022-09-26 15:46:18  |  來源:咸安區融媒體中心  

云上咸安報道一磚一瓦鐫刻著城市記憶,一街一巷講述著滄桑鄉愁。在永安老城區,隨著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深入開展,老城區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育才小區:“合伙人”畫出幸福“同心圓”


(資料圖片)

9月22日一大早,沿著雙龍社區育才小區文化長廊走進“初心亭”和“清風亭”,居民們三五成群或拉家常,或鍛煉身體,長廊的宣傳欄上懸掛著小區變化剪影和小區公約。

很難想象兩個月前,這里曾是荒廢多年的小區的綠化帶。育才小區毗鄰咸寧高中,由于沒有物業管理,小區綠化帶內雜草叢生,垃圾成堆。今年8月,永安街道社區成立由黨員干部、志愿者、熱心居民等組成的“幸福合伙人”,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如何締造幸福生活?首先要摸清居民意愿是什么,在廣泛征集居民需改造垃圾成堆荒廢的綠化帶后,商量出改造意見公示,順利將小區的綠化帶改造成休閑亭和文化長廊,又將小區停車位重新劃線。

“要建長廊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是不同意的,怕破壞了原有綠化,但是社區組建了‘幸福合伙人’,請大家來的一起商量亭子怎么建,現在24棵桂花樹一棵都沒少,坐在亭子里聞著桂花香乘涼,又方便又舒服”,居民陳昌秀說道。

現在的育才小區,“清風亭”“初心亭”坐落小區門口兩側,充足的停車位和充電樁分布在小區各個角落,在“合伙人”引導下,居民自發地清理樓道、為綠植澆水,組建了腰鼓隊,居民對小區歸屬感也進一步加強。

關音巷小區:“小驛站”奏響幸福“集結號”

“電影很好看,小驛站成了居民嘮嗑點和歇腳地。”9月23日,文筆路社區關音巷小區“紅色驛站”組織了觀看紅色電影活動,81歲汪光輝在驛站內觀影,開心地說:“都說‘有事找驛站,沒事去驛站’,我時不時都要過來看看。”

關音巷小區有居民267戶900余人,由多個封閉小區和散戶片區組成,由于沒有專業物業管理,曾經垃圾亂堆放,鄰里糾紛無人調解,自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成立后,小區管理逐漸規范,鄰里和諧,可沒有支部陣地卻成為了新的難題。

“今年年初,我們向社區提出在小區內建設支部陣地的意見,得到了上級部門和居民的支持,最終打造成關音巷小區‘紅色驛站’。”小區黨支部書記王英勝說道。

今年6月,文筆路社區聯合市委組織部等8家單位,將小區一處居民閑置房釋放出來,打造成為“紅色驛站”。驛站面積只有120平方米,但是涵蓋納涼點、議事區、監控區、閱讀區、放映區等多個功能區,服務臺、書吧、桌椅等各種便民設施應有盡有,讓小區群眾隨時隨地都能享受暖心服務。

新的陣地為居民和周邊群眾就近提供了各類服務,如何能讓居民真正感受到共享小區治理發展成果的氛圍?在驛站的公示欄上,是小區居民共同評選出的“最美家庭”“清廉家庭”“最美庭院”等照片,用身邊榜樣激勵引導居民參與進來。

“我們推行‘1+N’黨員聯戶管理模式,讓黨員帶動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并建立‘志愿者積分’制度,現在居民參與小區管理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文筆路社區黨委書記董莉說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小區治理中來,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鄰里之間也越來越和諧。

水廠小區:老水塔續寫“幸福新篇章”

沿西大街社區塔新巷拾級而上,青磚瓦屋列隊排開,道路干凈整潔,百年香樟樹隨風搖曳,建在老水塔的西大街社區水廠小區黨支部給人格外的歷史厚重感。

原來,這里是一大一小兩座圓形水塔因城市發展而廢棄,周圍道路破損,垃圾成堆。在人居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工作開展以來,老水塔廢物利用,重獲新生。

如今,水塔周圍路面硬化刷黑,還建起了小游園,水塔也重修改建,今年8月,社區包保單位市發改委對水塔內部進行改造,建成了水塔小區黨群服務中心。

“1963年,水塔作為火力發電廠冷卻設備建設,后來水塔逐漸發展成為水廠,供全城約7萬人生活用水,直至2000年才廢棄。”年近八旬的水塔黨支部書記張桃英精神矍鑠,正在水塔內為咸寧市第二小學20余名學生介紹西街歷史和水塔的變遷。

在此住了40多年的張桃英介紹,水塔陣地文化墻記錄了老西街的歷史,我作為見證人,也想發揮余熱,志愿做起水塔文化講解員,讓更多孩子了解老城區的發展歷史。在水塔旁邊的78歲的老人鄭良先提出了安裝戶外健身器材的意見。

“意見好,一定按老人家意見抓落實。"在小區調研的永安街道工委主任陳雪飛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先征求群眾意見確定健身器材安放位置,還要在小區支部購個電視機,共同締造就是要多聽群眾的聲音,讓群眾滿意。

幸福家園小區:“小標識”凝聚幸福“向心力”

“有了單元標識,來家里做客的親戚再也不會走錯門了。”9月22日,家住北正街幸福家園小區的居民周海鳳回家發現,每棟門口都安裝了單元標識,不禁感嘆!而這小小的單元標識,是小區居民經過多輪宣傳和征求意見后才新鮮出爐的。

幸福家園小區共有9棟30個單元,2018年進行了老舊改項目改造,小區的基礎環境得到了提升,由于物業退出,小區居住環境變差,停車位問題、下水道堵塞等矛盾糾紛不斷,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小區改造是為民大好事,但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如何才能求同存異,我們轉變思路,發動居民一起參與小區管理。”北正街社區黨委社區書記張喻說道。

如何加強管理?北正街社區和居民協商,在“紅色物業”管理下,實行自治管理。8月28日,幸福家園小區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宣讀自治方案,就小區門禁、新增停車位、單元標識等進行協商并征集居民意見,居民代表舉手通過。經過多輪討論后,符合小區文化的單元標識貼上了各單元樓棟,完成了單元標識的安裝。

“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作為業主,我當然不能觀望。”居民劉靜自發為小區的文化墻涂鴉,越來越多的居民也主動參與到小區文化,衛生,建設和管理中來。

如今,在幸福家園小區,隨時可見干凈衛生的道路,井然有序的停車位,和善友好的居民。群眾聲音貫穿共同締造全過程,支部和群眾商量著辦,黨員帶著居民一起干蔚然成風。

“從小切口、小項目出發,讓看得到的改變、感受得到的真心成為發動群眾的助力器,與居民群眾雙向奔赴,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永安街道黨工委書記姜勇說。

(特約記者:彭丹 通訊員:徐鵬 荷花 編輯:董盈 責編:余婭敏 編審:徐雋)

關鍵詞: 幸福生活 幸福家園小區 育才小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