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云上咸安報道7月29日,筆者行走在浮山街道白鶴畈,只見一條大橋河如玉帶穿村而過、一畈綠油油的稻浪迎風起舞、一條拓寬的機耕路伸向天際、一群白鷺翩飛田野,一幅“漠漠水田飛白鷺”的鄉村田園風光映入眼簾。
“這畈水稻去年7月份之前還是撂荒地,村里響應上級耕地非糧化整治號召,將流轉出去2年末開發的200畝非糧化耕地和荒田收回村里集中整治利用,效果很好。”白鶴村黨總支書記闞劍說,將土地循環利用,種一季水稻后栽一季油菜,年可收稻谷14萬斤,收油菜籽4萬斤,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新渠道。
“鎮里出一點、村里籌 一點、村民補一點。”說起撂荒地整治,橫溝橋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劉記兵胸中有策,籌資28萬元修建820米機耕路、1100米溝渠、2口水塘,將袁鋪村10組100畝田地全部平整到位。并做通村民工作將土地托管給村里5年,統一流轉給種植大戶耕種,獲取收益彌補整治經費缺口。
如今,橫溝橋鎮袁鋪村10組,100畝連片撂荒地整成高標準農田,現已全部種上水稻;楊畈村不等不靠,投入資金15萬元動用挖機、推土機對356省道、楊雙線沿線的拋荒耕地集中整治種上了農作物。
“全鎮累計投入資金達50萬余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401.23畝撂荒地的整治,全部種上糧食作物,讓撂荒地變身產業田。”橫溝橋鎮鎮長蔡海咸說。
如何激發各部門科學化整治撂荒地的積極性?
咸安區因地制宜出臺獎勵政策,一方面鼓勵村組及農戶復耕復種,村組集中開展滅荒的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農戶自主開展滅荒的補貼一部分種子肥料。另一方面引入種糧大戶租種,對耕種條件好,農戶自己沒有勞動力耕種的,由村、組負責復耕后流轉給種植大戶集中耕種,租金由村組統一收取彌補復耕投入;耕地條件差,且承包農戶不愿耕種的,村組兜底代種。
“發現一丘整治一丘,利用一丘,嚴守糧田生產紅線。”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達明介紹,去年以來,全區已對4類“非糧化"田(即在田里種苗栽樹,將農田挖成水塘,高標準農田變為非糧田,拋荒田4類)進行摸底造冊,因地制宜進行清理整頓,將防止耕地“非糧化”和耕地保護作為剛性指標,列入村級年終考核,確保零新增,嚴守耕地紅線,切實做到應墾盡墾、應種盡種。
截至目前,全區已整改并耕種撂荒地1498.93畝。
(特約記者:胡劍芳 編輯:李萌 責編:余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