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七分念白三分唱,戲曲念白是塑造人物形象重要的藝術元素,所謂“念”就是戲曲表演常念的“對兒”、“引子”、“定場詩”等,它的特點是“字句合轍押韻”有其行腔抑揚的情致,所謂“白”就是指演員的說話了,大致分為“京白”、“韻白”、“方言白”,看了這么多年的戲,你真的了解戲曲念白嗎?今天以京劇為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戲曲中的唱、念、做、打既是戲曲藝術的四門必修的基本功,也是塑造鮮活人物形象的重要表現手段。因為戲曲是以程式化的歌舞來演故事的,所謂“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歌”就是指“四功”中的唱和念,“舞”就是指做和打。
雖然戲曲根據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地位等等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大行當和下屬的若干小行當,這些行當各自有自己特有的表現技巧、手段,但無論是文是武、是男是女都離不開念白。
戲曲的念白與話劇念白,雖然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話劇念白更強調的是客觀的“真”,而京劇念白更強調韻律的“美”。
京劇念白可分為有五種類型
↓↓↓
1、韻白
所謂韻白就是“韻律化”的念白,這是戲曲舞臺上最為常見的形式,也是戲曲各個行當必學必會的基礎念白樣式。韻白是明代中原地區形成的一種通行語音,又叫做“中州韻”。
后來隨著中原地區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帶到了西南地區,影響到當地土話,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話。中州韻和今天的西南官話聲調是比較接近的,但是音系要比中州韻全得多,比如分尖團,有入聲。
明代的官方語言(南京白話體系)實際上在遷都北京之后以韻白為主,直到滿清入關后,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話,作為全國的官話。
2、京白
在京劇形成過程中,為更好地適應北京的觀眾的欣賞習慣,在北京語言的基礎上,創作出的一種韻律化、節奏化、朗誦化的新型物態語言。與之類似的還有韻白、蘇白、廣白等。
京白是京劇中比較常見的念白方式,花旦、丑角用的較多,其他行當攙雜著有一些。京白就是以北京音為基礎,與實際生活語言比較相近的念白形式。在京劇舞臺上,通常是丑行、花旦行和架子花臉幾個行當多使用京白。
京白雖然類似于生活語言,但仍然非常注意念白的音樂性,同樣講究上下句、尖團字等等規范和要求。
3、風攪雪
根據臺詞表達的不同內容、人物規定情景的不同將京白、韻白交叉在一起念白的方式。韻白適于表現嚴肅、端莊、沉著、穩重的氣氛,京白宜于抒發輕快、活躍、親切、自然的情緒。
同一人物在同一場戲里,根據不同的情節、處境、性格的發展、身份的轉換、人物的關系,巧妙而準確地交替使用京白和韻白,稱為“”風攪雪”。
"通天教主"王瑤卿為了表現花衫的人物特點,用韻白過于刻板,用京白又太直白,遂把韻白和京白成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稱為"風攪雪",既不失莊重又富有生活氣息。
4、方言白
方言白顧名思義就是用地方語言念白,行話又叫“怯口”,表現一些特色鮮明的人物。它要求既有地方口音凸現地域特色,又要符合韻白規律不失京劇傳統。
方言白是戲曲念白形式之一。戲曲中有少數角色,為了突出其性格特征,或強調其地方色彩,也有在念白中說地方方言的,稱為方言白。
方言白大致有蘇(州)白,揚(州)白,紹(興)白,四川白,山東白,山西白,河南白,天津白,南京白,唐山白等。
例如《玉堂春》中山西白,《四進士》中紹興白,《打花鼓》中揚州白,《獅子樓》中山東白,《大名店》中念南京白,《秋江》中四川白,《火燒望海樓》中天津白等。但是京劇的方言白不宜運用過多,如果運用不當,將會破壞京劇完整的藝術風格。
5、現代白
“現代白”即現代戲念白。現代戲念白主要是指以樣板戲為代表的念白樣式。它是在繼承傳統戲曲念白基礎上,根據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發展出來的念白形式,較為接近話劇念白,但又有戲曲化的腔調。
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演員往往通過念白節奏、語氣、力度、強弱的不同變化。把它們表現出來。大段念白要求吐字清晰,有力度、有節奏、有語氣的變化,還需有表演、有舞臺調度這些方方面面都協調的綜合在一起,才能達到藝術效果和魅力。
若想學習戲曲念白,可以記住以下的口訣
聲音要貫臺,字音要吐真;
體會詞中意,語氣要區分;
氣口用得當,陰陽頓挫準;
快中須要慢,慢中反應緊;
平時勤習練,臺上自傳神。
來源:京劇藝術
編輯:孫應繁
審核:劉慧雯、劉曉蕾、黎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