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無障礙、便捷智慧生活服務體系構建技術與示范”,3月3日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進行成果展示。項目負責人北京建院副總建筑師焦艦介紹,多項成果會應用或示范于冬殘奧會,有效提升人性化、科技化服務品質,并推動我國無障礙、便捷生活服務體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智能平臺避免人流聚集
掃描運動員手冊最后一頁的二維碼,手機頁面很快顯示出整個冬殘奧村無障礙衛生間、坡道、盲道、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信息,就連衛生間占用情況也一目了然。獲取起點和目的地后,平臺會對滿足無障礙要求的路線進行最優計算,為無障礙需求人士進行導航。這是北京建院開發的冬殘奧村無障礙便捷智能管理平臺及智能終端設備。
2019年起,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啟動“無障礙、智慧生活服務體系構建技術與示范”項目課題,其中子課題之一就是為冬殘奧村等冬殘奧會相關運動場館和服務設施進行體系化的智能管理策劃和研發。
“乘坐輪椅的人士如果遇上排隊,尤其不方便。”北京建院數字工作部部長梁楠介紹,為提高冬殘奧期間運動員生活舒適度,同時滿足防控需求、緩解人員聚集,課題還開發了公共空間人流分析功能,在不侵犯隱私的前提下,對運動員餐廳、健身中心等人員集中的公共空間進行實時人流量統計分析。既便于管理人員引導錯峰用餐,運動員及隨行官員也可以用手機實時查看,減少等候時間。
40厘米精準導航室內通行
外形如同頸椎按摩儀,實際卻能通過振動提醒等方式,智能輔助聽障、視障、行動不便的特殊旅客在室內通行。這就是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牽頭研制的機場航站樓高精度定位導航設備。
“傳統藍牙定位的精度在2米到4米,這臺設備利用光學成像、無線探測等技術,實現了40厘米左右的亞米級精準導航。”民航總局第二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何東林介紹,當視障人士戴上它在機場航站樓內行走時,遇到障礙物,機器除了可以振動提示停止前進,還可通過一側的加強振動來引導使用者繞過障礙物。精確定位導航功能還可以結合AR眼鏡、骨傳導耳機等將導航信息分別以文字、聲音等形式為聽障、視障人群進行信息提示。
到達機場后,視障人士可以使用可穿戴智能裝置進行導航,也可以使用導盲小車,多交互能力機器人可以為聽障人士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
多項成果應用場景豐富
不少研究成果能夠在賽后的城市生活場景中得以應用,無障礙車位地鎖就是其中一例。無障礙車位地鎖平時安裝在無障礙車位上,殘障人士駕駛車輛進入停車場前,和管理員提出使用停車位需求后,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后即可與無障礙便攜智能管理平臺連通,后臺會自動為其分配一個距離目的地最近的無障礙車位。到達車位后,駕駛人用手機直接操作就可開鎖,停車入位。
北京建院還研發了智能呼叫胸牌,實現一鍵呼叫、通話及平臺精準定位。賽后除了為殘障人士服務,還可為老人等有需求的群體提供幫助。
成果展示現場,多款無障礙服裝也引人矚目。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史麗敏介紹,利用數字化建模和3D打印技術,無障礙服裝的設計更加貼合人體坐姿曲線,羽絨馬甲和防風防滑羽絨褲等,都可讓使用者坐在輪椅上輕松穿脫。
科研項目還包含人工智能視障輔助系統、導盲犬培育培訓及篩選評估等子課題。如眼鏡一般的視障輔助設備可以對指示牌、標志等特定目標進行檢測識別,并進行語音播報。手機軟件還可實時處理智能眼鏡捕捉的畫面,播報行走方向和距離,為視障人士提供路線引導,規避障礙物。
此次項目成果分別在北京冬殘奧村、冬殘奧會場館、北京奧運保障機場3個場景中開展應用或示范,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6個系列的服裝、20只以上高質量導盲犬。(記者: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