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舉世矚目的2022北京冬奧會在國家體育場絢麗的焰火下拉開帷幕。《中國貿易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本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主辦地海關,北京海關以首善標準謀布局,強化科技保障,以“入境監管無死角、旅客通關無障礙、指揮連線零距離”為指導,在秉持嚴密監管的前提下保障涉奧人員和物資順暢通關。
打造冬奧監管信息化
“最強大腦”
“核心機房就是監管信息運行的中樞和大腦。要提升監管效能,就要先打造最強大腦。”北京海關科技處處長由智勇表示,為保障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各項業務的順暢運行,北京海關于2021年上半年就啟動了核心機房的在線改造,通過冷通道封閉技術精準降溫,使機房核心設備溫度始終保持在25攝氏度以下,確保不間斷高速運行中的大腦“冷靜清醒”。“我們還把服務器等設備部署容量從32臺增加到68臺,極大提升了運算能力,確保冬奧出入境高峰期的40余個冬奧信息化系統平穩運行。”由智勇介紹。
據了解,北京海關是首個接入“海關總署基礎設施云平臺”的直屬海關。在海關總署的云平臺上,計算、存儲等IT資源可按照各直屬海關信息系統的繁忙程度分配,實現資源智能化調用。“云平臺就像一條實行潮汐車道的智能高速公路,即時分析各信息系統的‘車流量’,科學調整IT資源的‘車道’配置,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系統穩定性。”北京海關科技處運行管理科科長呂丕明形象地比喻。
打造入境通關“最佳助手”
針對冬奧旅客普遍在入境現場申報的情況,北京海關在冬奧測試賽前,就在旅客通關現場增配了126臺(套)申報設備,最大限度避免申報旅客“扎堆”。此外,北京海關還推行“智慧旅檢”系統,在入境申報和流調過程中加強對旅客的輔助,大幅提升旅客通關體驗——將專業問詢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問題,以中、英、德、法、日、意等十余種文字版本顯示,讓旅客能夠“看得懂”;以觸摸選擇的屏幕交互替代鍵盤文字錄入,旅客填寫申報“不用寫”;通過后臺大數據比對,提示糾正申報手誤,確保旅客“填得對”;通過系統,旅客可直接連線海關關員,及時獲得填報指導,做到隨時“有人幫”。首都機場海關旅檢一處副處長高延軍介紹:“冬奧會期間,旅客全部選擇通過系統申報,手寫輸入量歷史性地降低為0,入境通道每小時驗放人數提升3倍以上,真正實現了‘申報輕松、通關快捷’。”
打造入境把關“火眼金睛”
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D區的入境現場,多路攝像頭全天候、360度無死角地環繞在海關官員們的身旁。這些攝像頭,共同打造出北京海關科技執法的“火眼金睛”,同時也向世界展現著中國海關“陽光執法”的堅定自信。
“別看這個攝像頭其貌不揚,一旦有非備案人員進出庫區,它會馬上發出警報。”首都機場海關物流監控處副處長申曉力指著查驗中心門口和通道的智能攝像頭說。據了解,這些智能攝像頭可以實時抓拍通道及庫區的人員與叉車,并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分析與比對,隨時發現進出庫區的非備案人員,防范物流業務風險。
“我現在在T3D登臨檢查!”幾分鐘前,一架國際航班剛剛抵達這里。首都機場海關物流監控處年輕關員蔡云身著嚴密的全套防護服、手持一部平板電腦,在國際航班停靠的廊橋口介紹道,“這個PAD就是移動單兵設備,可以記錄我們的執法過程,實現與后方的實時通信,還能把音視頻數據同步至上級機構。在海關總署、北京海關和首都機場海關監控指揮中心,隨時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實況。”
不僅如此,北京海關還整合了監控指揮、視頻會議、移動單兵、執法記錄儀等音視頻信號,通過一個平臺調度、一個接口調用,實現前后方零延時通信、零距離溝通、零失誤決策,做到“業務現場設置到哪里,實時監控就覆蓋到哪里,調度指揮就延伸到哪里”。“科技手段建立了一個可以實現上下聯動、一竿子插到底的指揮體系。現在根據工作需要,我們的一線關員在T3D現場就可以隨時與海關總署、北京海關視頻連線,并接受調度指揮。”高延軍說。
打造業務監管“最強助推”
“冬奧會物資無紙化通關系統的上線太及時了,我們現在所有物資通關都可以‘一機在手,全程通辦’,在線提交審核,隨時查詢進度。”對于北京海關在本屆冬奧會期間的表現,北京炎黃振國報關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梁經理發出由衷的感嘆。
記者了解到,北京海關、冬奧組委、北京市商務局基于區塊鏈技術、依托“單一窗口”線上平臺,開發了冬奧無紙化通關系統,實現企業一站式在線提交、冬奧組委無紙化審批、海關無紙化通關。自2021年10月27日系統上線以來,截至今年1月20日北京海關已通過冬奧無紙化通關系統審批線上冬奧物資證明函373票。
此外,北京海關還開發了通關時效監控應用系統,監測冬奧航班行李物品整體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時效。“通關時效監控應用系統就像指揮棒,時刻提醒督促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及時驗放物資,用實際行動服務保障冬奧。”首都機場海關查驗處副處長夏云成說。(本報記者 劉禹松 通訊員 謝馨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