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自貿試驗區:打造“國際航材超市”
中國是全球航空產業鏈建設的有力參與者,陜西省是中國航空產業大省,擁有全國四分之一的航空專業人才和高精尖設備,是中國大中型飛機設計、研發、試飛、生產的重要基地。作為高度開放的全球性產業,航空產業的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1月,陜西省唯一的臨空型綜合保稅區--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此后,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功能區會同西安咸陽機場海關及區內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積極探索海關監管新模式。
如今,位于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的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通過大數據賦能,優化業務流程,按照上下游企業生產節奏,提前采購儲備航材,高效滿足企業即時生產需求,已經被國際航材上下游客戶贊譽為“國際航材超市”。
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綜合保稅區管理服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航材的生產周期一般都在8個月以上,加上國際運輸,下游企業等不起,成立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就是要發揮數據平臺的集成化服務,讓企業像在超市采購一樣便利。”
“通過數據共享,我們無論是跟海關還是上下游客戶,都能無縫對接、協同協作,訂單交貨周期大幅下降,也幫助企業減少了資金占用,進而能夠助推航空企業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負責人汪濤說。
汪濤介紹,受疫情影響,國外很多航材生產企業有現貨積壓,下游企業也資金周轉困難、無法及時支付貨款,所以今年6月開始,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在特種鋼生產企業提前多批次采購航空用合金棒材,其中陜西省3家航空鍛鑄企業因此盤活了整個產業供應鏈,并達成了長期供貨意向。
供應鏈管理的優化,在前端表現為對企業需求的快速響應,在后端卻需要整個倉儲管理體系的提升。
最近,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的智慧型倉儲模式取得突破。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相關部門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海關的指導幫助下,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依靠“倉儲系統聯網、庫存實時管理、智能卡口核注”的海關監管新模式,重塑倉儲流程,保稅、非保稅貨物實現“同倉共管”,一個倉庫、一個系統、一套設備、一套人員,就可完成所有業務,運營效率大幅提升。
“過去我們從國外進口航材,一部分進入保稅倉庫,一部分進入區外倉庫,兩個渠道都要運營,都要產生成本,且使用效率都不高。”汪濤說,現在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物流監管過程的可追溯性大大提高,從貨物的出入庫、調撥、分揀、盤點等一系列流程,時效縮短至原來的近1/10,人力成本也下降近50%。
成立僅9個多月,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已經完成國際航材進出口貿易額3.5億元,服務客戶包括法國賽峰、霍尼韋爾、中航材、中國船舶、慶安制冷、沃拉特等龍頭企業,為西北乃至全國的飛機制造和國產商用飛機的高效運維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聚焦打造面向“一帶一路”以航空物流運輸為基礎、航空偏好型產業為核心的臨空型綜合保稅區,已經聚集供應鏈管理、融資租賃、航空維修等綜保區上下游及關聯企業80余家,2021年上半年完成進出口額17.65億元,同比增長90.8%。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功能區探索海關智慧監管模式是陜西自貿試驗區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的縮影。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不止航空產業,還有從事跨境電商、進口快件等業務的開放型企業受益于海關智慧監管模式。
每秒獲取數據40條,最快僅6秒鐘便可完成清關審驗,承運人差錯率僅為0.03‰;“互聯網+進口快件”監管新模式通過全鏈條智慧監管、開展信用等級管理,國際快件通關審驗效率提升30%,當日便可實現轉運配送……2020年,憑借出色的通關監管效能,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功能區“互聯網+進口快件”監管新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記者 王嘉楠 李倩)